徐艳
【关键词】护理;本质;护理学科
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护理活动的萌芽。护理(Nursing)一词是由拉丁文“Nutricius”演绎而来,原为抚育、扶助、保护、照顾残疾、照顾幼小等涵义。对护理的定义,由于历史背景、社会发展、环境和文化以及教育等因素的不同,人们有不同的解释和说明。纵观护理发展历史,其概念和内涵随着其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发展,逐步从简单的“照料、照顾”向纵深方向拓展和延伸。护理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学科,除了引进一些其他学科的理论,如心理学、行为科学外,也应建立一个用于指导实践的知识体系,并且也在不断地确定自己的知识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护理学科发展的需要,护理学也在逐渐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可称之为护理的概念、模式、理论。尽管护理理论问世已经很多年了,但护理理论对于很多护士来说仍然是一件新鲜事物。虽然西方护理理论在指导我国护理实践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目前,护理学界对于护理理论和护理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已成为事实[1,2]。我们在临床的实践、护理学习和教师讲解护理理论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所学习的护理理论在临床实践中能够真正应用到患者身上吗?所学的护理理论真的对我们日常的护理工作起到了理论指导的作用了吗?我们确实将理论正确的应用到了实践吗?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些,就产生了理论和实践的差距。
1 护理的本质
1.1护理的概念
国内外,随着历史背景、社会发展、环境和文化以及教育等因素的不同,人们有不同的解释和说明。以下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一些代表性的护理定义:
1943年,修女欧丽维娅(Sister Olivia)认为护理是一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包括照顾病人的一切,增进其智力、精神、身体的健康。
1957年,以库鲁特(Kreuter)为代表的护理定义是:护理是对病人加以保护和教导,以满足病人不能自我照料的基本需要。使病人舒适是其重要的一点。
本世纪60年代,道诺思·约翰逊(Dorothy Johnson)则认为护理是:某些人在某种应激或压力下,不能达到自己的需要,护士给他提供技术需求,解除其应激以恢复原有的内在平衡。
1966年,弗吉尼亚·亨德森(Virginia Henderson)认为:护理是帮助健康人或病人进行保持健康和恢复健康(或在临死前得到安宁)的活动,直到病人或健康人能独立照顾自己。
1970年,玛莎·罗格(Martha Roger)提出:护理是协助人们达到其最佳的健康潜能状态。护理的服务对象是所有的人,只要是有人的场所,就有护理服务。
1973年,国际护士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 ICN)的定义是:护理是帮助健康的人或患病的人保持或恢复健康,或者平静地死去。
同年,美国护士协会(American Nurses Association)提出的定义是:护理实践是直接服务并适应个人、家庭、社会在健康或疾病时的需要。
1980年美国护士协会又将护理学定义为:护理学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所产生的反应的科学。
1986年,我国在南京召开全国首次护理工作会议,卫生部顾英奇副部长在发言中指出:“护理工作除配合医疗执行医嘱外,更多、更主要的是对病人的全面照顾,促进其身心恢复健康”。
1993年,我国卫生部颁布的《护士管理辦法》中规定了护士作为护理专业技术人员,在执业中“应当正确执行医嘱,观察病人的身心状况,对病人进行科学的护理”,同时,“护士有承担预防保健工作、宣传防病治病知识、进行康复指导、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卫生咨询的义务。”
1.2护理的本质
以上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以不同方式阐述的护理概念和护士工作内涵,从中可以看到护理的对象、任务和目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护理的对象不再仅限于病人,而是扩展到处于疾病边缘的人以及健康的人;护理工作的着眼点是人而不仅仅是疾病,其任务除完成治疗疾病的各项任务外,还担负着心理、社会保健任务;护理的目标除了谋求纠正人生理上的变异外,还要致力于人的心理社会状态的完满与平衡。护理的目标是在尊重人的需要和权利的基础上,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它通过“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来体现。不仅是维护和促进个体健康水平,更重要的是面向家庭、社区,为提高整个人类健康水平发挥应有的作用。
护理的基本属性是医疗活动,但它具有专业性、服务性的特点,并以其专业化知识和技术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
在现在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更加提倡的就是一定要以患者为中心,给患者及照顾者以专业的护理指导,护理不仅仅是给患者及照护者提供照料、看护,随着时代的要求,必须成为专业的护理指导,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提高整个社会人民的健康知识水平,成为健康的传递者。所以说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把握住这个主线。
2 护理学科知识体系发展
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必须以一定的护理理论为基础,在慢慢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的护理理论的形成给我们护理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1护理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2.1.1 Orem的自理理论进行临床工作的指导
患者人院后就有责任护士进行住院评估、资料收集,了解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相关的全补偿、部分补偿、支持教育等措施的制定及实施,让患者最大限度恢复自理能力,回归家庭及社会。如运用自理理论对下肢骨牵引患者及家属进行评估,找出患者及家属口腔护理自理缺陷,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骨牵引患者完全可以应用部分补偿系统和支持教育系统完成自我口腔护理,患者及家属均能掌握,对患者产生了良好的心理影响,增强了自信心,同时对于上肢功能锻炼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对骨折患者及时功能锻炼防止废用性萎缩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工作中护士可以在患者的各个阶段评价其自理的能力,利用该理论指导骨折及软组织损伤患者主动或被动的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发生伤肢功能障碍。如果在临床工作中能合理的应用这一模式既能让患者和家属从中体会到患者在疾病逐渐恢复的这一过程,能使患者主观能动性和自我保健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
2.1.2需要层次论在临床的护理实践
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归纳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又在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之间增加了认知需要和审美的需要。患者入院到出院都渗透了这一理论的应用。如危重患者住院后给予吸氧、导尿、鼻饲等即为满足生理的需要;床旁置护栏、服药到口,操作的“三查七对”即为安全的需要;允许家属的陪伴、探视是满足爱的需要;保护患者的隐私以及疾病知识的宣教、诊疗过程的告知均为满足尊重的需要等。
2.1.3华生的关怀理论在临床的护理实践
华生认为,如果护理人员具有了这种敏感性和感应性,就会更真诚、更可靠、更敏锐。患儿成长在孤儿院,缺少来自亲人的关爱和帮助,对自己存在的缺陷无法正确了解和认识。以人性照护理论10个关怀要素为主轴对尿道下裂患儿进行护理评估,确立出的护理问题完整有效,护理措施可操作性强,效果易于评价。儿童福利院的孩子是个特殊的群体,护士从专业的角度认识和了解他们,运用人性照护理论,给予患儿更深厚理性的爱[3]。人性照护理论以照护和关爱为基石,涵盖了整体护理的相关内容,并赋予整体护理更深刻的意义,对临床护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儿科病房也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2.2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2.1护理工作理念陈旧
隨着社会的进步,护理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对于护士的理解,大多数人还是理解为给患者打针吃药,护士就是医生的腿,一切都要听医生的,再加上现在医疗环境的紧张,让护士的社会地位处在很尴尬的水平。当然很多护士自己也认为,我只要把我自己的工作做好,有问题找医生就好。导致护士本身也缺乏创造力,只是每天在机械的做工作。
2.2.2护理模式的局限性,缺乏个性化
针对不同的患者,同一种疾病应该运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运用多种护理理论,提供个性化的护理,不能生搬硬套。如在为1例患糖尿病住院治疗的14岁少女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在评估该患者时就可应用到Mashlow的人类需要层次论、生长发育理论、应激和应对理论、角色理论,并可应用King的目标达到理论等等。
2.2.3护士的自身多元化知识的缺乏知识结构的不合理
以及护士的惯性思维,使护士护理过程中主动思考的时间太少,与患者有效沟通的时间也明显不足,对患者的真实的信息收集不全,自身对护理又缺乏热情,导致一些理论如需要理论不能很好的付诸于实,患者需要不能得到满足。
3 护理学科知识体系发展的设想
3.1重视培养及利用高学历人才,对护士的分层使用以及专科护士、护理专家的培养。
我国由于护理教育起步较晚,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仍以中专学历层次的护士占多数,她们的工作、思维方式比较陈旧,很难用新的护理理论指导和开展工作,护理内涵有待提高。而且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老化、服务理念及理论亟待更新,医院应该注重护士知识结构和护理能力的培养。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实现,现在在一线城市护理的学历普遍提高,但是一旦参加临床工作,护理工作的机械性,淹没了护士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护士的职业规划不成体系,护理工作不断流失人才。因此护理事业要发展,必须做好护士的职业规划,培养出优秀的护理专家,壮大护理队伍。
3.2不断完善护理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理论。
现在沿用的护理理论大多都是“进口品”,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临床科研工作,必须寻找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理论。
3.3护理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规范化和制度化
积极推进护理立法,加强护理服务的法制化进程,才能确保护理学科的理性发展,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护理立法始于20世纪初,英国率先颁布了英国护理法,在此之后,荷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出台了本国的护士法。1968年,国际护士委员会成立了一个特别专家委员会,制定了护理立法史上划时代的重要文件“系统制定护理法规指导大纲”。为各国护理立法提供了权威性的指导。通过这些法律文件。护理人员的地位、作用和职责范围有了法律依据,护士在行使护理工作责权利的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受到法律的保护。2008年5月实行的《护士条例>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的护理行政法规,在我国的护理立法进程中具有深远的意义。但这仅仅是护理立法的第一步。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护理法律等级。才能更好地规范护理行为,保障护士的权利和义务,促进护理专业健康发展。
同时,护理学科发展中还应注重服务内容、服务技能、服务质量评价等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其意义在于:①通过制定护理服务与技术指南。使护理服务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护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②护理服务的标准与规范是作为护理服务与质量的判定标准,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控制与管理;③护理服务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便于护理岗位职能的界定与描述。便于护理人才的培养与利用;④护理服务的标准与规范有利于实现医院、中间的护理院和社区护理服务间连续整合的护理模式,提高护理服务的便利性和兼容性。护理服务标准包括多个层面,上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下到医院的服务和管理标准。护理学科发展中应注意通过循证手段.将护理学科发展与建设逐步纳入标准化、科学化的轨道,使之更加有序和科学地发展。
3.4与社会发展同步
随着“十三五规划”的推出,提出健康中国的口号,要求更加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对护理的发展也提出新的要求。在医改新形势下,护理学科的发展更应注重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政府和人们关注的专科发展方向。同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又一项重点工作。其中,加快多元办医格局,将决定今后护理人员的执业环境。不再仅仅以公立医院为主。民营资本的大量进入,使护理人员执业环境将有很大的改变,护理服务将更加注重成本一效益、成本一效率和成本一效果.从护理服务到管理都会受到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中.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3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意味着公立医院明确了公益性原则,今后服务性收费将是公立医院维持运转的重要经济来源。作为医院服务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护理服务,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也给护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基于以上的叙述,作为新时代的护士,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接受挑战,抓住时机,发展好护理学科,找出一套适合现在临床护理工作的新的护理理论体系,为护理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史雪峰,玄英哲,护理理论、护理实践、护理研究的关系[J].中国实用医药,2008,3(5):126-127.
[2]张俊娥.尤黎明.张美芬.护理理论和实践:现实中的差距[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32-434.
[3]曹志芳.人性照护理论在儿童福利院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l,24(1):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