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血液NF-κВ与sICAM-1ET-1的动态变化

2018-10-21 15:13赵志斌刘永张建军殷志峰张印殷小文张立臣郝玉杰
健康周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脑血管

赵志斌 刘永 张建军 殷志峰 张印 殷小文 张立臣 郝玉杰

【摘  要】目的: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血液NF-kB、slCAM-1、ET-1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方法:将我们医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资料50例施行分析,总结50例病人在发病之后1-3天、5-7天、9-11天血液NF-kB、slCAM-1、ET-1动态改变情况。结果:5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血液NF-kB、slCAM-1、ET-1在发病之后1-3天、5-7天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血液NF-kB、slCAM-1、ET-1改变情况和病情演变以及脑血管痉挛程度密切相关,能够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NF-kB;slCAM-1;ET-1;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临床神经外科中的危急重症,关于此病的发病比较急,预后效果不理想,产生的并发症比较多,病人死于并发症数量大概占据50%以上,其中颅内并发症最为多见,包含脑积水、再出血以及脑血管痉挛等,颅外并发症包括高血压、静脉血栓栓塞、贫血、心肺功能异常、发热以及低钠血症等[1]。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出现不但是因为脑血管收缩,还和脑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相关,内皮素-1属于现在已知的最强长效血管收缩剂,细胞间黏附分子-1属于直接参与介导痉挛血管壁的炎症反应中十分重要的黏附因子,核转录因子-kB属于一类基因调控蛋白,能够在多种情况下获得激活[2]。本文将我们医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资料50例施行分析,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们医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资料50例施行分析(2017.1-2018.1),50例病人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最小年龄23岁,最大年龄73岁,平均48.22±12.14岁,病人通过头颅CT、DSA和手术证实获得明确的诊断;同期选取接受查体健康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50.17±11.35岁。

1.2方法

动脉瘤病人在发病之后1-3天、5-7天以及9-11天,在清晨抽取病人的靜脉血5ml,采取肝素抗凝,在4摄氏度条件下进行离心操作10分钟,分离血浆,将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提取,施行涂片和固定,放置到零下80摄氏度冰箱中进行保存,NF-kB活性测量通过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加以检测,slCAM-1通过ELISA法进行检测,此外抽取病人静脉血2ml,将其放置到装有抑肽酶试管中进行摇匀,在4摄氏度条件下每分钟3000r进行离心10分钟,分离血浆,放置到零下40摄氏度冰箱中进行保存,通过放免技术检测ET-1[3-4]

对照组抽取晨起静脉血,数量和方法和上述一致。

1.3观察指标

记录50例病人在发病之后1-3天、5-7天、9-11天血液NF-kB、slCAM-1、ET-1动态改变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将研究结果计算出的具体数据利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加以数据处理。 在对数据开展处理过程中, t 值代表检验计量资料,卡方代表检验计数资料, 组间数据差异利用P 值表示,将其作为判断标准:如果所得P值低于0.05,那么表明计算出的各项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如果所得P 值高于0.05,那么表明计算出的各项数据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5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血液NF-kB、slCAM-1、ET-1在发病之后1-3天、5-7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属于一类多因素共同参与作用的病理生理过程,关于其出现和发展受到痉挛血管四周血液刺激所激发,和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血管平滑肌持续收缩以及血管壁炎症反应等因素共同参与相关[5]。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5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血液NF-kB、slCAM-1、ET-1在发病之后1-3天、5-7天明显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血液NF-kB、slCAM-1、ET-1和病情发展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毕胜,范佳,陈光,杨利敏,李秀玲,陈晓伟,王复新,刘群.脑出血患者外周血IL-17,IL-23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5):4315-4316.

[2]杨彩云,李小梅.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血清IL-23、IL-17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4,42(03):290-291+294.

[3]黎伟,闫爱萍,李文彬,朱德军.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2,39(06):504-506.

[4]LAD S P,HEGENH,GUPTA G,et al.Protemic bio-marker discovery in cerebrospinal fluid for cerebral vaso-spasm flowing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2,(1):30-41.

[5]冯路,徐菱霜,黄睿.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A阴性患者21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06):147-149.

作者简介:

赵立斌,男,45岁,医学学士,副主任医师,河北省抚宁区人民医院副院长,研究方向:神经外外科常见病的临床诊疗。

通讯作者:

郝玉杰,男,45岁,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河北省迁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研究方向:肾脏病的临床诊疗。

猜你喜欢
蛛网膜下腔脑血管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2020年上海市崇明区脑血管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剧烈头痛?
剧烈头痛?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专家告诉你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都要注意些啥?
体检别忘查脑血管
脑出血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