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莹
近几年,教育生态似乎在日益恶化,一方面,学校和家庭不能有效配合,教师被打频频见诸媒体,教师尊严荡然无存;另一方面,亲子矛盾突出,家长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补习班盛行,孩子疲惫不堪。有人说,那是因为家长的和老师的关系错位了,学校本来是将道理的地方,家是讲爱的地方。现如今学校从师德出发要求教师无限爱,而家长却因为焦虑开始不断的跟孩子论理。这话不无道理,但仔细想想,家长会爱吗?因为不会爱,才会用命令和威胁绑架孩子,因为不会爱,才会无比焦虑。怎么爱孩子?笔者仅就家庭中常出现的几个事例稍作阐述。
一、学会控制负面情绪,理性认识孩子的错误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不能很好的控制负面情绪。据网媒报道:南京某医院不久前接诊了一位33岁的年轻妈妈,在陪伴女儿作业时,因孩子做作业慢而动怒,导致头部一根大血管分支血管堵塞,诱发中风。新闻一出,无数家长跟帖,多少陪读父母鞠了一把感同身受的泪。其实,成长过程就是孩子一路“试错”的过程,现在家长容不得孩子出错,一旦孩子出错就認为孩子“不认真”,“偷懒”,正因为如此,才会对孩子的错误暴跳如雷。然而控制负面情绪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是给孩子做出示范的过程,有了家长平和的态度,才有孩子充满安全感的成长空间,否则,家长的暴躁易怒也很容易传递给孩子,成为孩子现在和将来处理问题的方法。如轰动全国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就是因为司机和女乘客情绪不稳的极端例子。而家长的态度,来自于家长对孩子成长的认识程度。说到底,控制负面情绪在于家长有没有认识到孩子是要出错的,是可以出错的,每个人的学习方式不一样,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成绩)丈量所有的孩子。
二、学会共情,中性接纳孩子错误
很多家长都很擅长做孩子思想工作,自以为比天比地,从忆苦说到思甜,自己说的口干舌燥,奈何孩子根本不进耳朵,该犯的错误照犯。其实,当孩子出现错误或失误时,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撇清关系的责骂,而是跟孩子站在一条线上的“共情”,即承认孩子的感受。
以我女儿为例:上月学校举行班际足球赛,2班对阵女儿所在的4班。原本,4班有两个校队足球运动员,实力要强于2班,可当2班首先进球的时候,4班的运动员没能及时调整心态配合好,导致冲撞失误频出,最后输了比赛。班主任看后非常失望,回到班里将全班同学批评了一顿,并要求全班每人写一篇反思。女儿当时憋着一口气,回到家后气得跺脚,连作业都不愿写。我说:“足球赛输了,你心里本来就很难过吧?老师又批评了你们,是不是觉得很委屈?”女儿一下子就哭出来,一边哭一边絮絮叨叨的把赛场经过和老师批评后的心里感受都说了一遍。等她哭完,我问:“那你觉得你们班输掉比赛的原因是什么呢?”她想了想,开始分析原因,分析到最后,发现有些方面跟老师分析的也重合,这样,原本对老师恨得牙痒痒,自己分析过后,也承认老师说得部分有道理。我说:“老师要求写反思而不是检讨,你刚才的分析就是一篇很好的反思,不如就写下来。”她听我这么一说,欣然同意。在这次事件中,班主任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批评处理的时间把握得不好。输了比赛,孩子们心里处于懊悔,不能接受等情绪之中,此时班主任没能及时“共情”,孩子们的情绪释放不出来,内心深处抗拒老师的批评。而我回家后及时“共情”,孩子立刻哭了出来,表示情绪得到释放,此时只需要中性接纳孩子的错误,即对孩子的错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只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你会发现,孩子比你认为的更成熟。
三、学会说话,坚持正面激励和引导孩子改正错误。
网络的发展使得网络语言快速发展,在目下的网络语境中,调侃、挖苦、讥讽盛行,网络暴力不断升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肆意释放自己的情绪,所谓“戾气”很重,可是面对着未成年人,说话是一定要注意的,你的调侃、挖苦会被思想不成熟的未成年人认为是对他/她的一种否定,在这样语境下长大的孩子,要么自卑要么狂妄。
还以我女儿为例:下班回到家,女儿从书房钻出来,很高兴的说:“妈妈,今天我们体检,你知道我视力多少吗?”
“左眼4.9,右眼5.1。”我尝试猜测,一个月前我们路过一家眼镜店,女儿站在门口自己给自己测了一下,虽然不规范,基本可以参考。事实上,她好几次说起她的左眼视力不如右眼。
“哈哈,错了,右眼是5.1,左眼却是5.2。”她高兴地甚至在原地蹦了两下。接着解释:“是这样的,体检的人给我测左眼测到5.0的时候,我一开始确实看不清,但是我努力一眨眼,有一个瞬间就看清了,就这样几次努力,一路测下去,居然看到了5.2.”
我说:“女儿,恭喜你啊,这说明你的左眼是一种假性视力退步,只要你保护得当,你左眼的视力完全可以恢复成跟右眼一样,而不是努力才能看清。”
“那怎样才能让左眼恢复呢?”女儿一听有戏,连忙追着问。我趁机把保护视力的要点又说了一遍,她频频点头,若有所思。其实,这些要点平时也常叮嘱,奈何进不了她的耳朵啊。今天可好,主动来问呢。
晚上,出差在外的先生跟女儿视频,女儿又把测视力的事跟爸爸说了一遍。先生清清嗓子,严肃道:“女儿啊,我要提醒你啊,你的左眼视力实际并没有5.2,已经在近视的边缘,你再不好好爱护,近视指日可待。”
女儿的脸一下子晴转阴,嘟嘴道:“爸爸,你整天威胁我,我知道该怎么保护自己的眼睛。”想一想,对着视频里说:“爸爸你说话就是没有妈妈好听,我不想跟你说话了。”手机塞回给我,小姑娘气呼呼的回自己房间去了。
先生很奇怪,问我是怎么叮嘱女儿的,我又把我的话复述了一遍,他就更奇怪了,嚷到:“我跟你说的意思是一样的啊,怎么到了我这儿就不会说话了呢?”
“因为,我是正面引导,你却是反面威胁。”我对着视频说了原因,留先生去反复咀嚼反思。
这件事情虽小,却是大多数家庭中对话的体现,我们的孩子普遍在家里得不到正面的引导,而是反复的命令,威胁。这让孩子时刻处于焦虑不安中,就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意,自然父母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高尔基说:“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爱不仅仅是心灵深处的情感,更是一种能力,每一位家长都应当学习怎样去爱,更智慧的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