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莲
摘要: 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当前的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基于这种方式的互动性,对学生和老师而言都有很大的空间:成功的探究课生机与活力并存,智慧的火花在思考与交流中绽放,反之则会使课堂陷入师生双方的被动局面从而流于形式,让课堂变得低效而无味。如何使探究课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愿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探究选题设计生活
探究课已经走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在火热之后又有逐渐被淡化的趋势。课程内容多,课时不足等都会让教师压缩学生用于探究的时间,加之探究内容本身在操作上的一些难点,课堂上探究的亮点也在逐渐暗淡。政治课时政化、生活化、问题化的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基于生活体验,基于自身的思考进行探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这也是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纵观2015年的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考察学生综合探究的能力是考题的明显倾向,因此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不断积累,不断创新。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每单元都设置了“单元综合探究”的内容,需要教师进行挖掘,转化,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探究,有感有悟有收获。
探究——选题是关键
探究不是固化知识,而是知识的生成。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让学生探究的,探究课一定要选择学生感兴趣、有生活体验、有探究欲望的课题。
选题要贴近生活,体现能力,贯通情感价值观。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就是很好的探究课题,可以组织一场辩论,让学生在激辩中明理明智,在探究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取向。
选题要有发挥空间,要贴近时政,激起学生思考。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如“坚定理想,铸就辉煌”这探究内容,让学生在探究中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理想,并产生为理想奋斗的内动力。
高中政治教材中有很多可以探究的课题,例如“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择业就业观”等都是很好的探究议题,会激起学生无尽的探究热情,这样的课题最显著的特点是学生有生活体验、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有相对充分的语言,学生有话说,有发挥建构的空间。
探究——设计是核心
探究课的设计不同于讲授课,要依据学生的思维,设计步骤和情境,让学生在相对宽松的设计中、在相互交流的碰撞中生成认知;在听与辩中明晰价值取向,在平等沟通中获得提高。
“政府的威信从何而来”是一节单元探究课。如果直接给学生灌输,必然收不到很好的效果,于是我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根据本校实际——我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市县,对地方政府的所作所为有多角度的感知,课前一周要求学生周末利用各种资源,如网络,报刊,和家人了解等途径,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搜素本地政府做的一些利民的事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小组讨论的素材。
在教学设计上,我设计了两个重点环节:
探究活动一:用事实说话——爱我家乡,晒我所知。
探究活动二:指点江山——你所在的市(县)政府存在哪些问题,你认为应如何改进?
小组讨论,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说真话,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评价政府,适时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点拨,对学生的极端观点给予引导,同时要顺理成章地归纳出相关知識点,使知识源于生活。
学生在感知与交流,探究与共享中真正地体会到政府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我国政府是有威信的政府,同时有不够完善的地方,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激发了学生的政治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
探究——生活是源头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实施意见》则强调“……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回归生活,回归课堂,回归学生,要求教师要成为生活化原则的倡导者,实验者和推动者,让学生带着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知识的生成成为有源之水。
生活化是探究课的源头,是探究课最丰富的资源,也是探究课充满活力的关键。探究课是生活化的课堂,重点是学生,关键是教师。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的适时引导都离不开生活化的语言,生活化的场景,这需要一些文学的艺术,需要一些逻辑学的魅力,更需要挖掘教材内在的联系,使知识体系这一“暗线”和学生生活这一“明线”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体验中,在直观感性的材料中自我发问,导出理论知识,使知识源于生活实践,同时使生活实践有理论依据。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力挖掘教材中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并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时事内容,及时注入新鲜血液,这样的探究才有价值,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政治探究课要使理论的问题生活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我们的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提高,在探究中成长。让探究课体现时代性,贯穿生活化,让探究课充满生命与活力,这是我们每一个政治老师不断提炼自己的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