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常洪 张炜
【摘 要】杂化轨道理论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难点之一,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结构理解能力。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以问题导入课程,引出杂化的概念,并通过图片直观展示杂化轨道。这样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理解分子的立体结构和杂化轨道理论,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
【关键词】分子立体结构;杂化轨道理论;教学处理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杂化轨道理论》选自《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是《分子结构与性质》这一章的重要内容。该课程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分子的某些性质,并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结构思维能力。
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包括共价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等。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班的学生,其特点是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年龄和认知的限制,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分子或离子的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计算不够熟练,在杂化轨道类型的判断上容易出现错误。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变化中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初步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2.能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
能力目标:通过抽象概念的学习,逐步掌握类比、归纳、判断、推理等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形成有关物质结构的基本观念,能从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解释分子的某些性质,并预测物质的有关性质,体验科学的魅力,从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教学难点:分子的立体结构与杂化轨道理论。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讲授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对比归纳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 1.用价电子对互斥理论预测,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如何?键角为多少?
2.写出碳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和价层电子排布图。 学生回答 温故知新。
导入
新课 提出问题:甲烷分子呈正四面体形结构,它的4个C—H键的键长相同,H—C—H的键角为109°28'。按照已学过的价键理论,是不可能得到正四面体构型甲烷分子的。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原因?
放映多媒体,请同学们观察图1,CH4分子的立体构型:
进行
新课 1. 引入新课
当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形成CH4分子时,碳原子的1个2s轨道和3个2p轨道会发生混杂,混杂时保持轨道总数不变,却得到4个相同的轨道,夹角为109°28',称为sp3杂化轨道,表示这4个轨道是由1个s轨道和3个p轨道杂化形成的。
当碳原子跟4个氢原子结合时,碳原子以4个sp3杂化轨道分别与4个氢原子的1s轨道重叠,形成4个C—H σ键,因此CH4呈正四面体的分子构型。
2. 杂化的概念
常见的sp型杂化有几种?杂化轨道与分子的空间构型存在什么关系呢?如何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分子的空间构型?
雜化:是指原子在形成分子时,由于原子的相互影响,若干不同类型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混合起来,重新组合成一组新轨道,这种轨道重新组合的过程叫做杂化,所形成的新轨道就称为杂化轨道。杂化时保持轨道总数不变,却得到能量相同轨道形状发生了变化的杂化轨道。
强调:某个中心原子最外层上的ns、np轨道参与杂化,因为ns、np能量轨道接近,往往采用sp型杂化,sp型杂化有三种。
除了sp3杂化还有sp杂化:一个ns轨道和一个np轨道间的杂化。得到2个完全相同的sp杂化轨道,杂化轨道之间的夹角为180°,呈直线形,如图3所示。还有2个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
图3 sp杂化轨道
sp2杂化:一个ns轨道和两个np轨道间的杂化。得到3个完全相同的sp2杂化轨道,杂化轨道之间的夹角为120°,呈平面三角形,如图4所示。还有1个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
应当注意的是:sp杂化和sp2杂化形式中还有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可用于形成π键,而杂化轨道只用于形成σ键或者用来容纳未参与成键的孤电子对。
查阅课本第39页资料,自主讨论,归纳碳原子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sp杂化、sp2杂化、sp3杂化区别与联系 展示sp3杂化轨道图片。
设计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杂化的概念。
归纳 1. 杂化轨道数=价层电子对数。
2. 杂化轨道类型与杂化轨道数的关系:sp—2、sp2—3、sp3—4。
3. CO2分子中的碳原子形成2个双键,但碳原子不是采用sp2杂化,而是采用sp杂化。
4. 有机化合物中的碳原子形成4个单键时碳原子采用sp3杂化,碳原子形成1个双键或苯环时碳原子采用sp2杂化,碳原子形成1个三键时碳原子采用sp杂化。 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归纳。 共享学习成果,理清本思路和主要知识点。
六、教学反思
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时间,设计好课程内容是关键。在“分子的立体结构之杂化轨道理论”课程的教学处理中,应用问题引导、多媒体辅助展示图片、类比、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力求将枯燥的概念和理论知识更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索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凌云. 略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 中国校外教育,2018(32):74+76.
[2]刘吉代. 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 学周刊,2018(3):75-76.
[3]周业虹. 浅谈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 中国考试,2017(2):47-51.
基金项目:本文由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支持,课题编号2013B557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