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鹏飞
摘 要:现代刻字艺术,融合了我国传承千年的书法、篆刻以及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想于一体,因此也被称作为书刻艺术。现代刻字艺术,其创作过程较为复杂,它以传统书法为创作基础,融合了篆刻、绘画、版画等艺术思想,因而也就有着更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但是,现阶段现代刻字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仍面临一系列的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刻字艺术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加强对现代刻字艺术的思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一、现代刻字艺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其次探讨了如何在现代刻字艺术创作中融入良好的设计思维。
关键词:现代刻字艺术;设计思维;分析
一、现代刻字艺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
我们都知道,我国做现代刻字发展历史并不长,并没有积累丰富的经验,再加上我国传统文化过于归于轻视制作,注重笔墨的现象,这也就使得现在很多人仍然对于现代刻字存在一定的陌生感。在现代刻字艺术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补课避免的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就会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现代刻字艺术所具备的欣赏价值。
(二)普及与提高的问题
传统书法纸需要毛笔、宣纸、墨水,就能够完成接下来的创作。但是现代刻字艺术,对创作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刻字艺术,不仅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书法基础,而且还需要我们提供木板、刀具以及颜料,并且还需要一定的场地,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刻字艺术会受到很多的条件限制。与此同时,现代刻字艺术对于创作队伍也具有一定的要求,例如,一些年纪小的、或者年龄较大的,还有很多的女性,都是不太适合进行现代刻字的。小城市相比较而言,大城市的普及难度也随之加大,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现代刻字艺术由于受到了创作队伍以及创作环境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现代刻字的普及力度。
(三)创作上的近亲繁殖问题
不得不说,在现代刻字艺术中的近亲繁殖问题,显得尤为严重。通过参加一些培训班之后,所创作出的刻字作品,大多有着同样的一副面孔,毫无创新。
二、如何在现代刻字艺术创作中融入良好的设计思维
(一)要敢于运用艺术设计意识去创新
我们要想不断创新现代刻字艺术,我们就不能仅仅借助于书法以及传统的雕刻经验。现代刻字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较而言,当前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刻字艺术的又好又快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应积极的借鉴西方先进的现代刻字艺术理念、手段,融入创新思维,进而全面加强对现代刻字的创新优化,并对现代刻字创新做出全新的诠释,追求并营造一种自然、质朴的艺术风格。与此同时,在形式方面,我们应学会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完成合理的平面构图,进而给观众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觉冲击。在这里需要我们指出的是,我们决不能做一些没有新意的重复和再现。
(二)应具有运用艺术设计意识创新的能力
上文中我們说到现代刻字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它集书法、雕刻、篆刻以及现代设计等众多艺术思想于一体的一项艺术创作。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艺术设计素养。并在实际的创作过程当中,充分的运用自身的独特的设计思想,充分融入到各种制作手法的体验当中。例如:我国古代作品《考工记》这一作品当中,就充分的体现出了设计智慧。再例如,在我国传统书法绘画当中,就有着强烈的虚实结合的空间意识。还有我国传统的剪纸当中,都有着浓厚的、淳朴的民俗意味,这些都要指的我们用心的去体会。与此同时,在设色方面,我们应注重色彩形貌对观众所产生的刺激,找出色彩和形式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再例如现代所制作出的海报,对于意境和视觉张力就有着非常独到的表现,不得不说,这对于我们的现代刻字艺术创作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应该涵养作品内涵
我们都知道,一副非常优秀的刻字作品是应当具备一定的内涵的,进而促进形式和内容两者之间的统一。所谓的形式,就是指我们所创作的作品的外观形象,例如:汉字形象的书法美、凿刻的形式美等等。所谓的作品的内容,就是指通过作品形式所产生的一定的艺术境界。文字内容和作品内容两者之间并不是相同的,不然的话,刻字作品就极易变成文字内容的传声筒,最终成为一种非常浅显的形式。
我们在进行现代刻字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充分的借鉴传统书法的优秀创作理念,而且还要学会科学合理的运用书法创作的创作思维。书法创作是利用字形进而树立形象的,而取法的则是天地万物。同样的,现代刻字艺术也应从自然万物当中去获取创作灵感,在这里需要我们指出的是,现代刻字艺术作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我们就应充分的将各种视觉符号进行有机的结合,不能只是单纯的进行拼凑,进而赋予作品一定的内涵,使得刻字艺术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进而利用更加独特的艺术语言,来展现社会风貌。
三、结语
总之,我们在现代刻字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中,融入设计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刻字作者,我们应不断的拓宽自身的设计视野,并充分的运用先进的设计意识去创作作品,赋予作品一定的文化内涵,最终促进现代刻字艺术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叶米兰.设计思维中“抽象与发散”的过程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10).
[2]周磊.设计思维中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区别与联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6).
[3]王言升.设计思维与环境——环境对设计思维的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