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凯
摘 要:本文根据不同地区降雨情况的不同,考虑两种极端降雨状态下渗沟的排水情况,建立了无降雨排水模型以及连续强降雨排水模型,以期望对日后路基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渗沟;排水;无降雨渗透;连续强降雨渗透;路基
中图分类号: U416.1 文献标识码: A
1 绪论
随着全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城市内部、各城市之间的交流以及贸易往来越发频密,公路作为重要的纽带,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地区的降水流量、地址构造差别很大,所以各地区的公路路基状态有所不同。要想保证公路的耐久度与安全性,排水系统必不可少。高质量、完善程度良好的公路排水系统是公路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所以近年来如何做好公路路基的排水系统,从而提高公路使用率成为了该领域专家关注的重点。[12]渗沟作为重要的排水系统,可以排除地下水,同时降低地下水位线。建立盲沟时,会有诸多的影响因素影响其排水效果。渗流作为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一直是研究者们关心的热点问题。[34]渗沟间的距离、不同降雨状态下的地下水位高度、排水量以及强降雨之后排水所需时间都是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所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建立不同降雨状态下的排水渗透模型势在必行。本文根据各地区降雨量的不同,建立两种极端情况的排水渗透模型,即无降雨排水模型以及连续强降雨排水模型,我们称之为流量稳定的渗透排水方式,下表表述了具体的类型及其适用条件。
2 路基排水计算方法
2.1无降雨渗透排水模型
在降雨稀少的地区,地下水位埋藏较深,水位很低,在这些地方修建路基时安全系数较高,发生灾害的情况较少。但是一些降雨稀少地区的水库或者山区溢出带附近的土质较为松软,从而导致地下水位埋藏较浅,所以水位相对很高,在这种地方修建公路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因为这种地方地质较为特殊,道路翻浆、路基路面塌陷、边坡塌方等情况经常发生,所以在这类地方修建路基时,渗沟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渗沟可以将地下水位线大幅度地降低,使路基最大限度地保持干燥。[5]在此类地区修建路基时,我们完全可以不考虑雨水的渗透,只要将潜水层和含水层的水位考虑在内即可。通过潜水含水层里的水体状态,再结合力学知识,从而建立数学模型:
ddx(hdhdx)=0,hx=0=h0,hx=L'=H(1)
渗沟与渗沟之间的地下水位高度会发生变化,所以将其考虑在内,渗沟之间的地下水位为:
h2=(H2-h02L')x+h02(2)
在降雨稀少的地区,虽然我们可以排除降雨的渗入而导致渗沟内水位发生变化,但是渗沟内的水位也是在实时变化的,因为水体可以通过渗沟和渗沟之间的沟壁进行互相渗透,所以我们要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由沟壁流入渗沟内的水水量可以通过下式得出:
q=K2H2-h02L'(3)
在公式(3)中,q的单位为m3/(s·m),表示单位长度的渗沟由相邻渗沟沟壁流入渗沟内的水流量;K代表潛水含水层中水体的渗透系数,有时作为一个常量存在;H的单位为米(m),代表潜水含水层中水位的最终高度;h0的单位也为米(m),表示渗沟内的水体高度;地下水位会受到渗沟的影响,从而其水平的距离会发生很大变化,L'就代表了这个距离的变化量,它的单位也为米(m)。
2.2连续强降雨渗透排水模型
与许多内陆城市形成鲜明对比,我国华东、华南等沿海城市经常遭遇连续的强降雨天气,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大量的雨水渗入,路基内部的地下水位短时间内出现暴涨现象,一旦地下水位高度达到路基填土位置,就会使路基迅速软化,从而出现翻浆、塌方等状况。根据魏云杰等报道,[6]在遭遇连续强降雨状态时,雨水渗透给地下水的流量等同于渗沟的排水量,所以路基内部的水流我们可以认为是稳定型,那么渗沟就可以如下图所示设计:
连续强降雨状态下渗沟的设计图
所用数学模型如下式所示:
Kddx(hdhdx)+W=0,hx=0=h0,hx=L=h0(4)
公式(4)中h为均值记为hmean,hmean=12(H0+h0),所以可以将上式简化成公式(5)。
d2hdx2=-WKhmean(5)
故它的解为
h2=h02+WK(Lx-x2)(6)
我们将公式(6)称为渗沟的浸润曲线方程,W表示水体的渗透强度;L表示渗沟间的距离(m);当水位到达渗沟间距的一半时,我们称之为安全水位,所以通过中心点水位H0计算,就可以得出合理的渗沟间距离,如下式所示:
L=2(h2max-h02)KW(7)
3 结语
针对我国各地区降雨量的较大差异,分别建立了两种极端状况下的渗沟排水模型,两种模型的计算方法较为简单,可操作性良好,其实用性在今后的路基实践施工中有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赵小全.盲沟降排水在某基坑降水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1): 298299.
[2]吴兵丰.排水盲沟在地下建筑物抗浮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想到, 2010 (11): 161162.
[3]速宝玉,詹美理,张祝添. 充填裂隙渗流特性实验研究[J].岩土力学, 1994, 19 (4): 813.
[4]宋晓晨,徐卫亚.非饱和带裂隙岩体渗流的特点和概念模型[J].岩土力学, 2004, 25 (3): 407411.
[5]魏云杰,许模,卢书强,等.西部公路路基内部排水效果模拟研究[J].中国地址灾害防止学报, 2003, 14(1): 3134.
[6]魏云杰,许模,刘健. Visual Modflow软件及其在砂岩型铀矿成矿水文地质条件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分析[J].铀矿地质, 2003, (1): 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