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志刚
摘 要:合作教学法作为新课改背景下诞生的新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和学习有效性的提高。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必须课,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合作学习有助于这一目标的达成。因此,本文理论联系实际,综合文献资料、理论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就如何将合作教学法有效的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去给出了几点参考策略。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合作教学 有效应用
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中所呈现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状态很难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等多项能力。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显现出了很大的不适应性,而合作教学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旋律,有助于上述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要我们将其落到实处,并推动其实现价值最大化。
一、案例引入合作,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合作兴趣的激发是实现合作教学的第一步,而特定的案例能够充分的激发学生合作、探究、进一步剖析的欲望,有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合作效率的提升。因此,在实际落实合作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找准教材内容与实际案例的衔接点,并且尽可能提供一些学生感兴趣,想一探究竟的案例,从而让案例为引子,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本知识,最终达到印象深刻的学习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关注弱势群体”这一内容时,就以具体的公益活动的案例为引子来引入课程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想一想:对于什么是弱势群體,为什么要关注弱势群体,对于弱势群体我们需要怎么关注,怎么对待,怎么做,自己利索能力的一些事情又是什么?这样从具体到一般的合作探索,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合作学习,解决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看法的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了道德与法治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学习这门功课的价值和一样,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也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为其今后更好的学习和成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小组多元交流,实现信息共享
合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实际落实合作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小组成员能够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就某一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点进行广泛的交流,实现信息共享。而这一合作状态的实现,一方面需要小组成员能够相互尊重、学会倾听、相互帮助;另一方面,需要小组成员能够实现人人肩上有责任,能够在小组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发表自己的想法,并能够秉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态度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成长。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能做的就是科学的分组,适当的引导,及时的帮助。
例如,我在教学“成长的烦恼”这一内容时,就利用了合作教学法,让小组成员互相说一说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包括生活上的、学习上等多个方面,小组成员间互相排忧解难,对于共同的烦恼,如学习压力大,家长、老师要求严格等,则让学生们换个角度,换个方向去思考,这是烦恼还是好事?通过这样广泛而多元的交流,学生们实现了信息的共享,同时也对这些“烦恼”有了更多样化的认识,对于课本中提到的一些理论知识自然也会欣然的接受,也学会了如何正确的对待烦恼。
三、团队成果竞赛,丰富合作体验
团队成果竞赛是小组合作中比较常见,比较实用的一种形式,这一合作形式的使用,能够增加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小组成员为了让自己所在的小组获胜,都会尽心尽责的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更深刻的掌握合作学习的关于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而且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团结合作能力,交际沟通能力都能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合作体验的丰富和合作效果的提升。而在此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注意的是,合作小组的划分一定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以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中合作学习,发光发热,收获更理想的学习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历史的足迹”这一内容时,就让每个学习小组都根据自己的思路来总结一些我国的历史,形成体系,并能够一PPT的形式展示给大家,派代表进行讲述,和大家一起分享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对于公认的讲得比较好的小组,会获得奖励,这样一来,每个学习小组为了获胜,都会积极的准备,自然对“历史的足迹”这一内容也就有了更深刻的掌握。
总的来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有效的使用合作教学法有助于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习学习效率的提升。本文所提到的案例引入合作,小组多元交流,团队成果竞赛只是合作教学法中几种具体的形式,为的是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信息共享,丰富学生的合作体验,当然不够具体和完善,在日后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知识学习中,我还会继续努力,继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文佳慧.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
[2]易敏.初中道德与法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六卷)[C],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