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教是建立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的中国本土传统宗教之一,不仅以“道”为最高信仰,同时以黄、老道家的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从历史宏图来看,道教的历史与中国的历史紧密相连,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将基于道教文的化历史背景,试图分析道教文化对于道教造像的影响。
关键词:道教;文化;造像
一、道教文化历史背景
道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以“长生不死,得到成仙,济世救人”为宗旨。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就被称为诸子百家之一,但其实直到汉朝后期道教才有了教团的产生,直到南北朝时道教的宗教形式才逐渐完善。
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道教文化”作出大量分析和探讨。老子以“道”为基点建立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老庄提出“清净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后世的教徒推崇发扬。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家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等。道教最初是不供奉神像的,仅有神位或者壁画。而这些神仙塑像,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所指的“无所不能,超脱轮回,跳出三界,长生不死”的人物。所以道教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的信仰人格化体现。神仙是得道之人,是与大道合真的圣人,动合无形,出有入无,神仙也是道教特有词语。
二、道教造像的历史
道教最初是不供奉神像的,仅有神位或者壁画的供奉。因为受到了佛教的传入的影响,因此有了造像活动。回首道教的造像,现存有北魏释迦,老子碑,宋代泉州巨型老君像,元代山西太原龙山石窟以及四川石门山等造像供我们驻足观赏。道教造像的技术和风格同道教文化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比如,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的青城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青城山的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在整理历史长河中几乎见证了整个道教从无到有,从发展到衰败再到盛行的发展的历程。包括隋唐统治者对于道教的扶持,更使得这一时期的青城山一度成为了“神仙都会之府”。
三、道教文化对于道教造像的影响
在宗教造像中的形象通过“以神写形”“以形传神”来体现其内在思想,早期道教造像人物均着肥大的道袍,为骨清秀像,深直平梯式衣纹,线条匀称细密而凸起。在隋唐以后,因为统治者的扶持,道教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道教的造像活动也由此兴盛起来,依据道教所信仰的宗旨和道教文化所带来的审美思想,道教雕塑的审美造型和艺术表现形式,成就了道教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经过几个时期的漫长发展,道教造像艺术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人物形象生动逼真,免不得表情丰富,人物的性格也表现的很突出,衣纹也逐渐简洁,手法粗犷。当时的道教造像艺术对中国的雕塑艺术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到了明清以后,道教造像的艺术进一步的发展,更加的纯熟,十分工丽细腻。现在最重要的是要从道教文化和审美上探究道教雕塑的造型造像和审美。如果造像不依照规定,或者有一点点不恭敬的意味,就会被鬼神所罚,遭受灾祸。道教的宗旨是以产生不老之道作为最高信仰,它劝慰人们通过修身养性来升仙长寿,最终从人生的苦难中解脱出来,求得永恒。由此可见,道教并没有拘泥于任何立场,道教的胸怀是宽广的。在道教的造像塑造中对于材料的使用是用尽了世俗中有的事物,并没有拘泥于用泥还是用草或是某一种单一的固定的规定,只要可以通过这些现有材料和手法,表现出道教造像可以接受原本的模样。并且,我们可以在《太上洞玄灵宝国王行道经》中发现“随其所有,金银珠宝,绣画织成刻本范泥”。
道教造像的材料方面的使用,是随其所有,这是受了道教文化的影响。道教善于诉诸人们的情感,情绪和情趣,会充分的利用人的敬仰、恐惧等各种心理。并且在道教文化中他们不仅把塑造神像简简单单的作为供奉的对象,而且在这个造像的全部过程也是和道教文化的信仰结合在一起。道教文化中重视过程,重视仪式感,以及重视内在的精神信仰。所以,在看似简单的神像造像也充满仪式感,并且在这样的仪式感中,道教文化一层一层的逐渐融入到这个造像的过程中去。例如道教的造木雕像,在他们选好木材后,要举行开斧的仪式,最后还有开光点眼仪式,经过这一层又一层的仪式之后,这时的神像才有了人们赋予它的神格,成为了神灵居住的躯体。在神像的种类中,因为道教是多神教,所以道教造像的种类也是非常的丰富,神像的形象也是多姿多彩,不仅有端庄的玉皇大帝,也有温厚的土地公,威严的张天师等等不同的造像。
道教文化和審美上对于道教雕塑的造型造像和审美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从道教文化的角度去探究道教雕塑的造型和审美,造型和艺术表现形式,它的审美,以及这种表现形式和审美产生的原因,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一项课题。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道教文化所衍生出来的道教雕塑更是中国传统雕塑发展中不可估量的文化瑰宝。对于道及澳文化和道教雕塑的研究,可以吸引更多理论方面的学者和从事雕塑的工作者对于中国传统雕塑的关注。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更好的更透彻的去研究我国的传统文化,才能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进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繁荣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得历程)生活)读书[M].新知三联出版社,2009
[2]王宜峨.陶铸永恒-道教神像的塑造工艺与经典造型[M].五洲传播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陈筱(1993年—),女,硕士,西南民族大学,雕塑。
基金项目:
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名称:道教文化对于道教雕塑的影响(项目编号:CX2018SO73)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