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远
摘要:当今时代,科学思想已深入人心,而在科学与社会的互动中产生的科学精神,也因此具有了普遍的社会意义。然而,即便如此科学精神也往往被人们忽略。笔者主要想探讨什么是科学精神,它究竟有哪些内涵,以及现实中如何弘扬其精神。
关键词: 科学精神;弘扬科学精神
一、科学精神的起源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长期的科学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一种精神状态。从人们在不断创造科学的同时,也将科学精神深深地根植于人类文明的现实土壤里,推动着人类文明前进,随着人们不断发展科学的同时,也不断总结和塑造了科学精神。
(一)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传统
古希腊时期科学虽然尚处于哲学的襁褓之中,那时的很多哲学家也都兼顾着自然科学的研究,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足,还不能开展精密的科学实验。受当时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认识比较盲目,甚至还包含着迷信,占卜等伪科学的研究。基本上处于对具体现象的的抽象描绘、经验的总结和猜测性的思辩阶段。但这种朴素的从客观实际出发对待事物的态度,已经使得科学精神具有了初步的雏形,为近代科学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科学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缓慢,但封建统治阶级所奉行的重农抑商、尊经崇古等政策,既也往往要遭到压制和摧残。而近代中国“五四”先驱者积极提倡“用科学解释宇宙之谜”,“以科学说明真理”。着重说明,要使中国现代化,既需要用主唤醒民众,又需要用科学破除愚昧。他们强调:“凡此无常识之思维,无理由之信仰,欲根治之,厥惟科学”。为此,他们大力宣传自然科学知识,这些都为近代中国科学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客观条件和社会基础。
二、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
而什么是科学精神,这里首先涉及到科学这个概念。1989年版的《辞海》将科学规定为“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在人类漫长的岁月里发现了无数的科学理论,也随之提出了科学精神。在1941年,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其发表的《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中认为科学的方法可以改变,但科学精神是不能改变的。他从近代科学的先驱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刻卜勒、牛顿、波义耳等人身上,总结出了三个特点。(1)不盲从,不附和;(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概括地说,科学精神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客观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二是勇敢探索,追求真理。
(一)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
1.实事求是的精神,世界是有其自身运转规律的客观存在物,虽然作为独立的个人,运用其逻辑思辨的能力可发现其中规律且为己所用,但绝不可认为人便是世界的中心,科學家的使命便是探索这世间的奥秘,对未知的不懈追求,从而获得一个对未知世界的真认识。
2.实验验证的求实精神,科学其目的是获得关于世界的真理性认识。樊洪业先生认为,“科学精神是对科学之本质的理解和追求,其内容是由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所支撑的‘求真,也算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吧”而实验精神也是科学区别于宗教迷信和非科学的划界标准。科学的求实精神确立了科学实验和经验材料的基础地位。
(二)是大胆探索,追求并坚持真理
1.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科学研究是基于客观事实,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的精神活动。而其中的艰难与险阻是由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科学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一个永恒的探索过正因为如此,人们把首先提出这种合规律性和可理解性的古希腊学者泰勒斯称为科学史上的第一人,把这种思想的提出称为科学的诞生。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构造能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这种信念是,并且永远是一切科学创造的根本动力。”
2.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科学认识是求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批判的精神是一直伴随左右的,科学中内在的这种批判精神,促使着科学不断发展。正是如此,法国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儿就极力倡导普遍怀疑的态度,甚至说:“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事物都来怀疑一次”。批判启发和促进着发现和创造,创新又必须经受批判性检验,由此构成了理论发展的良性循环。其次,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科学的创新使科学家不迷信任何权威和既有理论, 爱因斯坦说:“这种经验引起我对所有权威的怀疑,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完全持一种怀疑态度,这种态度再也没有离开过我。”
三、如何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作为科学的本质和灵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是社会每一个个体都应具备的精神素养。科学精神不仅仅是科学家或者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应该具有的,科学精神应该大众化,。但就我们目前的状况看,科学精神的培养与传播都存在缺层,为了弘扬科学精神,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我们要教育广大人民尊重知识,帮助民众理解科学。掌握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素养是弘扬科学精神的前提。但在教育之中,重知识、轻方法现象时有发生,在学校的教育中不重视科学精神,以及道德教育的培养,而只重视知识的灌输,扼杀了创新的精神,让学习从探索未知的过程,变成了固定真理的倾泻,所以要转变教育观念,将科学知识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统一起来。
其次,科学精神所应具有的品质与道德素质是紧密相连的,科学精神所追求的真、善、美与德育中的知、情、意是完美统一的。主要通过学风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进行科学道德、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起到丰富学生思想情感、磨练人格意志、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的作用。
注释:
①独秀:《敬告青年》,《再论孔教问题》,《新青年》1卷1号,2卷5号.
②陈独秀:《敬告青年》,《陈独秀文章选编》(上),第73页.
③樊洪业.科学精神的历史线索与语义分析「N].中华读书报,2001- 1-23.
④〔法〕笛卡尔.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⑤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参考文献:
[1]陈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1977年1月.
[2]赵素兰:《简述科学精神的内涵及现实意义》[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6月.
[3]秦元海:《论科学精神—兼析我国科学精神的缺失与培养》[D],上海: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