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金玲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使用到现在已经快三年的时间了,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听课、访谈等形式,了解到老师使用新教材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谈谈我的不成熟的想法,与大家共勉。
小学道德 法制教学 课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7-0174-01
1.合理使用情境图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强调:“教材所呈现的事实只是范例,起到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教师不能照本宣科、照图讲图。”目前大多数的老师注重在教学中活用教材,然而实际工作中,有的老师却走进了另一个误区——认为上道德与法治课,利用目前新颖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直观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将教材抛在一边或蜻蜓点水地用一用。
前阵子听了一节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花儿草儿真美丽》。老师在上课后,直接激趣引入,出示课题,然后立即就带领孩子们到校园感受花儿草儿的美丽,感受大自然。这样做,对于让孩子们亲近自然有一定的实效,然而当看到孩子们在草地上开心的奔跑,手里把玩着花儿草儿时,老师却傻眼了。试想,如果老师在开课之时,让孩子们看看教材中的孩子们怎样与自然接触,先引导孩子爱惜花草,也许更能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孩子们会相互提醒着观察亲近自然,保护花草。这样会通过今天的学习实践,不仅让孩子感受到花儿草儿的美丽,更让爱护花草保护环境的思想在孩子们的心里扎根,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再如,最近听了一节小学二年级上册的《假期有收获》,老师先讲了自己在假期的生活,然后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暑假生活。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再加上二年级孩子思维的局限性以及课堂的紧张情绪,出现了人云亦云和冷场的情况。
我翻开教材,看见书中有许多体现孩子暑假生活的情境图:夏日的烈日和蝉鸣,雷雨和彩虹,河边的嬉戏等等,这些不都能将孩子们的暑假生活场景展示出来吗?如果老师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暑假的快乐时光,感受假期生活的精彩,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和分享自己暑假的收获与成长,可以是出游的感受,可以是旅行的见闻,也可以是家庭劳动的收获等。这些情境图将打开孩子们记忆的闸门,引发他们回忆自已的故事的热情。这样,再引导学生适时进行交流。联系自己在假期中的有趣事情,感悟假期收获,使学生不仅重新认识到自己度过了一个愉快而又有意义的假期,同进在活动中锻炼学生交流能力、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产生愉悦的情感。
由此可见,采取情境化的教学方法,更有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看似枯燥的道德与法治内容外化为各类开解元素,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学习效果,教材中的情境图来源于生活,有助于引起孩子们发散性地思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既不要被教材所束縛,又不能一味地抛开教材不用。而应当巧用教材,使教材成为示范和开阔思路的好助手。
2.让学生在“互动”中“动”起来
上个学期,下校听道德与法治课,二年级下册第6课的《传统游戏我会玩》。从听课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对这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老师收集了很多传统游戏的视频和图片,可是,当播放给学生看时,学生却面无表情,显得木然,只是看一看。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现在的小学生对很多传统的游戏项目已经完全陌生。如,学生对“爷爷玩过的游戏——挑木棒”还不清楚,老师放映游戏的课件,虽然形式活跃,但由于孩子们缺乏对传统游戏的认识,很难引发兴趣,因此,这一精心准备的教学活动最终流于形式,非常可惜。
如果老师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先把这种游戏的方法介绍给学生:两个同学一组,每人拥有数量相同的小木棒,然后把这些木棒自由的撒在桌子上,用自己手上留下的一个小木棒去挑其他的小木棒,每次只能挑一根,如果碰到了其他的小木棒,就输了,如果没有碰到其他的小木棒,被挑的这根小木棒就属于挑棒的人了,最后看谁得到的木棒多,谁就赢了。在学生明白了游戏规则后,分组游戏,老师也和孩子们一起活动,课堂将呈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热烈场景。学生体会到传统游戏的乐趣,再给学生留下学习任务,通过采访长辈发现更多的传统游戏项目,感受传统游戏带给长辈的美好回忆,同时可以号召学生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传统游戏做为课间或课后游戏,改变回家就抱着手机、守着电脑的习惯。这样不但圆满完成本次课的教学活动,还在学生心里种下希冀,满怀希望为下次的课做好准备。
我们知道: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老师手中的玩偶,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源于点点滴滴的日常工作,让我们带着思考,怀揣着自信,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1]张新颜,李敏.道德与法治课程“综合性”的思考与实践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8(04).
[2]陈光全.品德课程教学的“课后延伸”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