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华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肩负育人的重要任务。在班主任工作中,学生素养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笔者从班级治理让学生成为“管家”、教学管理让学生成为“主角”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先锋”三方面进行了的探索。
小学班主任 班级管理 学生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7-0125-02
班级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学生素养是在学习实践中积累和构建的能力和素质,包括学生品格、身体健康、知识能力、思维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表现,素养的提升主要通过班级中师生的互动得以落实。在学生素养成为教育界育人实践及研究领域重大课题的今天,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课堂教学管理以及班级管理等方面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班级治理让学生成为“管家”
素养教育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倡导突显学生的班级管理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发展的理念,班级管理的观念,要实现从班级管理观向班级治理观的转变。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下,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包办了班级管理大小事务。学生作为管理的客体,凡事听从班主任的安排,缺乏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导致学生的自主发展被限制。而班级管理,却是学生素养提升的有效平台。
(1)学生是班级治理的主体
从传统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作为单一管理主体,把班级“管住”“管死”的认识转变为班主任、学科教师、学生共同作为班级管理的多元主体的思想,学生和班主任共同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实行民主、协作、互动式管理,充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把班级“管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摆脱对班级事务的事必躬亲,从班级琐碎事务中解放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班级发展的思考策划中。为学生建设一个自我管理、自我锻炼的舞台,鼓励学生参加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走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的道路。
(2)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从人的本性出发,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使不同的学生得到合适的教育,不同的个体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多方面的和谐发展。班级管理活动除了考虑学生共同发展需求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设计。在班级奋斗目标制定上,除了设置班集体共同的奋斗目标外,还要针对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合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奋斗目标。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应体现规范与个性的共存,除了设置面向集体的基本栏目,如班牌、班训、班规、班级公约等之外,还要突出反映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容,如学生特长展示区、心愿展示区、读书心得展示区等。在主题班会课上,班主任除了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思想状况设计内容之外,还要根据学生个体思想状况,细化内容设计,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教育。在实践活动项目设置上,活动项目要根据学生个体特长设置,满足学生特长发展需求,在学生发展的不同时段,给予学生不同选择机会,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在班级管理岗位设置上,要体现适才适用原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和发展的机会。
2.教学管理让学生成为“主角”
教学是学校工作内容的中心,课堂教学既是学校管理的主要任务,也是班级多种管理力量实现共同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学活动由教师、学生和课程三要素构成,教师、学生两个主体以课程为中心进行教与学的互动。而反过来,课程又以其内容结构和编排方式影响着两个主体的互动方式和互动效果。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课堂教学方法、授课内容和学科教学要求等不断创新的今天,学生素养的提升要在学生身上落脚,除了要落实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三级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更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课业内容的学习领会上得以落实。素养体系的育人要求,在教学管理方面面临着新挑战。
(1)转变教师和学生角色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作为平等主体合作互动,教师由授课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由听课者转变为学习主体。学生素养的培养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要力图做到教学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匹配,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个人演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实践探究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品行、能力、情感、价值观、公民意识和身心健康等重要素养。怎样整合各个学科课程内容的教学,使核心素养各要素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既能得到有效落实,又能在各学科教学避免低效重复?这就需要班主任担负起统筹协调各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落实合力育人的理念。
(2)自信心上增强学习动力
班级管理千头万绪,学生思想瞬息万变。作为班主任,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灵,摸清学生的心理特点,体会学生的内心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新时代的小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求知欲强,但由于学习基础、家庭环境、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的成绩会相对落后或不平衡,从而会产生一种失败者的心态,这时如果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鼓励,便会无所适从或自暴自弃。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奖励和批评,比如对那些学习或考试发挥失常的学生,善于用语言开导、鼓励和教育,尊重学生,用智慧浇灌稚嫩。给予学生充分表达意见和提出建议的机会,目的在于养成学生遇事多动脑筋的习惯,在于养成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3.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先锋”
在班級里,应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文化的积淀,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空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1)创设实践活动空间
在教室的墙壁上设置学生读书宣言、读书名言录、读书明星榜以及读书成果展示窗,全面营造“读书的学生最快乐、读书的学生最幸福,读书是高雅的事情”的学习氛围。为学生读书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比如在阅读角摆放便于学生随时查阅的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整合阅读资源;充实、更新班级存书;建设班级图书角。统筹协调各科书面作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由阅读时间。与家长及时沟通,争取家长密切配合,实施亲子阅读计划,为孩子购书、节假日读书创造一个轻松的家庭氛围。
(2)养成自觉学习习惯
小学生的学习习惯需要长期的、分层次的培养,通过教师垂范,榜样示范以及自我规范来培养良好习惯。及时提醒并纠正学生在不同环节、不同场合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良习惯,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明白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自己读书生涯中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自觉性、主动性。比如,在语文教学中遵循阅读的基本原则,倡导快乐阅读、超功利性阅读,保持兴趣。营造阅读氛围,构建阅读情感场,增加兴趣。以教师读书的兴趣影响学生读书的兴趣,举办读书交流会,多角度展示阅读成果,让学生感悟到读书的乐趣。轮流填写《班级阅读日志》,自我整理《读书成长手册》,让学生体验到读书的意趣。
参考文献
[1]刘美麟,步进.语文核心素养研究综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01):36-40.
[2]郭云.浅谈核心素养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文化教育.2018(03):156-157.
[3]钟柏昌,李艺.核心素养如何落地:从横向分类到水平分层的转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1):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