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宏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中里则把“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本文从“创设特定的历史教学情景、生成有价值的可供研究的问题和对得出结论的反思”三方面入手,探析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
历史教学 研究性学习 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7-0094-01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以培养学生探究发现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它是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以激励、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意识为着眼点,以学生主动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呢?笔者认为:
1.创设特定的历史教学情景
情景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与景象,苏联心理学家马秋斯金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问题情境中,师生合作进行的探究与发现未知事物的活动。可见,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不应从教师向学生提出已知、现成知识的模式开始,而应从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创设学习活动的内部条件开始,去激发学生对新的未知知识的认知需要,以形成学生真正的、内部的认识动机,以间接方式影响学生能动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设置以下问题:一是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走私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二是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
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在历史教学时,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对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十分重要。为此,教师的教学设计首先要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学情”。了解并把握“学情”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其次要把握学生年龄特点,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认知特点是不同的。
2.生成有价值的可供研究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的研究性学习必须要有具体可供研究的问题。因此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一个好的问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和先决条件。没有问题,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不会深入思考,这样的学习也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
课堂“研究性学习”所探究的问题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师生双方协商共同来完成,而且要尽可能做到:
(1)注意按照课标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把握重点和难点不仅是教学时间的需要,更是完成研究性学习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只有把教材中的重、难点部分进行设置疑问,才能使课堂研究性学习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不喧宾夺主;才能使学生的探究事半功倍,不浮光掠影。
(2)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即所设计的问题:一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尽可能地与学生的原认知有一定的联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引起学生思维冲突;二要有开放性和层次性。即所设计的问题是教学内容本身提供的史料问、题条件不充分或结论不惟一的问题;不能过于笼统,更不能一步就解决,而要使学生“跳一跳”,一步一个台阶地去发现。
(3)要经过加工提炼。也就是设计的问题:一不能枝蔓太多,而要创造性地加以取舍,使之贴近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课程三维目标;二不能表述不清,缺乏层次感,而要用精练的语言,高度地加以概括,并且要具有内在逻辑性。总之,形成的问题要符合學生的实际,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挑战性,体现研究的思维意识。
3.对得出结论的反思
问题的生成仅仅是课堂研究性学习的良好开端,研究性学习真正开始于问题的解决过程。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的是一节具有“研究性学习”意味的“探究式教学”好课,具体探究的程序大致是:以生成的“问题”为基点,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探究的过程为主线,鼓励学生独立地思考琢磨,在教师的点拨、指导和参与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合作,主动协作交流,大胆地猜想、比较,或用史料演绎推理,或用史料来印证或丰富历史现象,以最终探究历史成因,提炼历史认识,解决历史问题。在具体研究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搜集史料。学生探究时,搜集的史料既可以是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的材料,又可以是书本和地图册上的文字、图片、图画、图表等资料,还可以是学生头脑中平时或课余时间得到的资料。
(2)教给方法。课堂研究性学习不是教师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研究分析历史的基本方法对史料加以处理。
(3)组织探究。在搜集史料和掌握科学思维的前提下,先鼓励学生自主独立地探究,在探究过程中,针对一些比较难的教学核心问题,再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启发点拨,及时地做好归纳总结。
4.总结
反思是历史课堂带有“研究性学习”意味的“探究性教学”基本结束后的重要环节,它既是研究性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研究性目标的具体体现。通过总结反思,可使师生研究的成果得以系统地整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此,教师一方面可将“复杂”的探究知识过程转化为“简单”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展示出来,以使学生的认识系统化,另一方面还可以针对授课内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的问题,恰当地联系比较,继续引导学生探讨,深入地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