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

2018-10-21 05:54刘秒杞
当代家庭教育 2018年27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社团德育

刘秒杞

课程是教育的主要形式。德育能否取得实效,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德育全过程。德育课程化的建构,进一步明确、具体化了德育内涵,统筹了学校内外的德育资源,形成大德育观,让学生从中学习并养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态度、习惯和行为,保障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校在对德育课程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依据相关指导思想,以“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的办学理念为指引,以“培养自觉自律、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为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层面、行为层面、自觉层面、内化层面,集合文化影响、渗透教育、活动课程,使学生上升到知行统一的层面。

德育 构建 实施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7-0087-01

1.德育课程的构建基础

(1)打造校园文化,在隐性课程中浸润德育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的隐性课程,具有暗示性和渗透性的特征,为此,学校发动全体师生参与,共同打造校园显性文化,建立了校史展馆、附中付文化墙,为每一座教学楼拟定名字,行知楼、元晖楼、逸夫楼,立体化地彰显学校内涵文化。每年举办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阳光体育节系列活动,期中包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动漫作品展、社团活动周、“才俊杯”校园艺术家评选、大合唱比赛、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理科实验竞赛,钢琴音乐节,交响乐专场演奏,高二年级篮球赛,高一年级跳大绳、拔河比賽等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这种底蕴丰厚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实现了文化育人。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利用好德育的主阵地

班级是学校实现德育功能的基本单位,建设一个温暖、和谐的班集体,让学生接受精神洗礼、情感濡染 ,增强对班级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将直接影响到德育工作的效果。学校要求师生积极参与,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制定班规、拟写班训、设计班徽、拟定班歌、创设班级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心灵相通、密切合作,营造了一种团结进步的班级氛围,开垦了德育工作的优质土壤。

(3)建立家校合作机制,让家长走进学校德育课程

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建立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学校大会,指导和帮助家长认识教育现状,分析教育现象,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班级教育教学管理。学生职业生涯一日体验活动,借助家长的力量,实现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验,从实处拓宽了育人途径,为学生健康成长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资源体系。

2.德育课程的实施内容

现代学校德育中,其根本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将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将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相结合,形成大德育观,组成大德育体系。学校围绕“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的办学理念,“培养自觉自律、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为培养目标,建设了一系列德育课程,通过有意识、直接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受到影响,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程中去,在潜移默化的中自然而然地发生改变。

学校将学生成长规划与自我发展纳入德育课程管理,确定了“我的未来我规划,我的发展我做主”的“职业生涯体验”课程;与广播电台联合制作播出《学长来了》主题栏目,由学生组织策划的《附中讲堂》系列活动,这些活动过程的实况纪录编写成书,指导学生从人生理想、职业体验、道德素养、学习发展、身心健康、生活管理及素质拓展七个方面制定成长规划。该项课程坚持师生评议、生生评议、自我评议和规划,通过科学构建学生高中三年的成长规划和主体、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的能力,增强主动发展的内驱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习礼银杏下,作业农桑旁。”微小农业进校园活动作为学农社会实践课程,通过学生自主选培,学科统一培训,学生亲手种植,到记录《植物成长手册》,实现过程监管和最终评价为一体的评价形式,为学生搭建农业实践平台,将生态文明教育和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的融入其中。学校根据学期活动计划,传统文化节日、节气及历史性纪念日,充分利用每周升旗仪式教育契机,强化仪式教育重要性,设立三个系列教育主题,其中包括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清明节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以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祭扫活动,激励学生长蕴报国之志,长思双肩之责,长怀感恩之心。

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学生为主体,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或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实践课程。学生们正是在这些日常的活动中,学会社会生活,获得道德成长。为此,学校重视学生社团建设,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为学生搭建平台,打造共六大类四十余个社团,其中包括:学业学术类、特色特长类、健康运动类、沟通交流类、品德修养类、理想规划类。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开展一系列融思想性、文化性、娱乐性、学术性于一体的活动。学校制定《学生社团活动手册》,建立严格的社团管理制度,每个社团都有团名、团旗、团徽、团章,部分一级社团有固定的指导教师指导社团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加入到自己满意的社团中去,拥有并发展好自己的一项特长。

总之,学校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大计,我校将继续致力于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科学合理地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化进程,并重点探索构建科学有效的学校德育课程评价机制,努力探索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的德育课程更有实效。

参考文献

[1]林启福. 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建设的实践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09):137-139.

[2]高静东.构建生命德育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J].江苏教育,2011(14):47-48.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社团德育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社团少年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