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分享行为有效性指导的策略研究

2018-10-21 03:50袁宇
当代家庭教育 2018年27期
关键词:玩具创设家长

袁宇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与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的关注是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能力、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在游戏中提示幼儿更多的是要遵守区域规则、玩游戏时注意安全,即使产生争抢玩具的现象,教师对幼儿的大多数是批评、说教,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耐心的询问原因,关注的是班级里的安全,较少地关注到幼儿个体对事物,特别是社会性分享行为方面事物的感受和反应,即使幼儿之间有分享行为发生的时候,教师会因为种种原因忽视这一行为,从而失去了最佳的教育时间。

幼儿 分享行为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7-0024-02

1.对教师的建议

(1)分享行为条件的创设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的幼儿出现分享行为的时期也是不同的。4-5 岁时幼儿的分享观念增强,主要表现为通过观察形成分享的意识及模仿成人或同伴分享的方法;5-6 岁时分享水平提高,表现出的慷慨行为会随之增多。由于年龄特点的不同,教师在进行游戏创设时要依据不同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创设。为幼儿提供有针对性,有准备的环境。在有准备的环境下,会共同促进幼儿社会性意识和自发行为的习得。成人鼓励幼儿去讨论他们感兴趣的想法。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前运算阶段:幼儿的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以及依据幼儿的发展特点,仔细观察幼儿的语言与行为发展,理解幼儿的思考方式;同时关注幼儿年龄特点的前提下在不同主题的活动中,幼儿与教师可以轮流担任领导者和被领导者、讲话者和倾听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过程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促使这过程成为交流与分享的过程,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分享意识和方法。

通过创设分享的主题的游戏活动,创设条件给予幼儿们新鲜的客观事物的刺激,让他们会以浓厚的兴趣加入其中,从而获得对分享的感知理解和方法学习模仿。

教师在组织分享行为的专题活动时,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设置符合各个年龄段的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目标,分析幼儿日常不分享的原因,创设利于幼儿分享的环境和物质,让幼儿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合作的同时也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手中的玩具而不会计较自己的得失,从而提升分享的培养效果。

伴随着分享行为培养之后便是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行为。在一日生活中教师要积极建设利于幼儿合作的主题活动,如“我心中的家”、“我想要的飞机场”、“我幻想未来的火车”等。在区域活动中,丰富材料的层次性和教育性,材料不见得非是多么昂贵的玩具,可以是生活中常见的卫生纸卷、空易拉罐、牛奶盒等,从而为幼儿提供合作搭建的条件,并给予幼儿充分的空间,并以观察者的身份了解幼儿的分享、合作行为的状况,并给予适当的引导。

总之,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尽可能的为幼儿创造不同主题的活动,提供充足的物质、空间、时间,尤其是在教育小班和中班时,教师要更加注重分享游戏活动或主题活动在环境上的创设,从而使幼儿的分享行为的发展及其他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获得优质的提升。

(2)教师指导方式注重幼儿性别特点

在一个集体中有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的幼儿有很多,对待不同性别的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指导时应注重幼儿的性别差异。笔者通过对幼儿的访谈中得知女孩在活动中不愿意分享是因为争抢玩具时教师在不明情况下会责备他们,久而久之女孩们会因为害怕被责备而拒绝分享。因此,教师在活动中遇到类似情况时要注重方式方法的选择,要采用能够激励不同类型的幼儿、不同性别的幼儿主动发起分享行为。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活动中,亲身示范,为不愿意分享的幼儿做出榜样。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的女孩在被分享到玩具之后会被其他小朋友抢走,往往这些女孩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幼儿。当教师面对这一现象时要讲究方式方法,针对不同性别的幼儿采用不同的干预方法。

(3)开展班级内分享活动,营造积极分享的氛围

具有良好班级分享氛围的情况下,幼儿的分享行为就更容易培养。班级内部的分享氛围浓厚会间接的促进幼儿社会领域的发展。班级内部的环境创设、主题墙的建设、区域材料的投放等都可以成为教育幼儿分享行为的途径。同时,依然会有很多幼儿不能够主动分享,教师要营造主动分享是一种快乐的体验的氛围,教师要以身作则,要积极建设人与人之间分享的欢快的氛围,同时教师也要积极与其他班级老师进行配合沟通,帮助幼儿形成能主动分享意识、产生主动分享的行为,为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在家园共育上,教师与家长积极配合,如举行生日派对,教师和家长共同营造生日的氛围,邀请全班小朋友参加,在生日欢快的氛围中感受与其他人分享的欢乐与喜悦。

(4)借鉴问题解决法解决分享之后的冲突

幼儿在游戏中争抢玩具,不懂得分享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教师在处理争抢玩具的问题时的处理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心灵的成长。有的教师在面对争抢问题时会直接说:“你不可以争抢玩具,要把玩具分享大家玩。”或者有的教师不询问争抢的原因,直接把“抢玩具的孩子”教训一顿,会使这名幼儿十分委屈,但也不敢跟教师说明缘由。因不科学的教育方式会使很多幼儿的心灵受到伤害。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运用问题解决法解决冲突,提升分享的效果。冲突是幼儿日常活动中很自然的一部分,教师应把幼儿的冲突看作成实现分享教育的契机,而并不单纯借机判断幼儿的做法是好的还是坏的。解决冲突的方法有很多,笔者认为分为六个步骤来解决冲突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一是为幼儿提供安全的、没有压力的环境。二是教师应认同幼儿的感受。三是通过问题让幼儿认识自己的做法的对错。四是聆听孩子的心理想法。五是与孩子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六是需要时给予后续支持。总之,在本过程中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仔细倾听争端双方的发言,使用温和的身体语言来解决幼儿因产生的冲突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通过引导让孩子理解分享、学会分享。

2.对家长的建议

(1)鼓励幼儿的分享行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生活在具有良好的教养方式、生活在充满阳光的家庭环境下,在父母耐心、慈祥、温柔的培养下,支持幼儿一切良好的行为发展,如合作、分享、帮助他人、尊重他人等,当幼儿出现类似行为时家长要鼓励与支持。相反,如果幼儿生活在一个过于专制和溺爱的家庭环境中,家长的过激情緒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发展,会导致幼儿形成孤僻、私自、自卑等不健全的人格,此时的幼儿是很难向其他幼儿发出一些亲社会行为的。

家长在家应运用科学的方法积极引导幼儿的分享行为:一是科学的选择绘本和动画片,和孩子一起观看并从中引导。二是家长要树立榜样意识,在幼儿面前要时时刻刻建立正面、积极、阳光的高大形象,让幼儿引以为傲。通过这样的方式间接引导幼儿。

(2)树立良好的教育理念,积极配合教师工作

家园共育是幼儿园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良好的家园合作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很好的方式。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幼儿园中,教师和家长观察到的幼儿分享行为都是有限的,甚至有大部分的家长并不了解幼儿在某一阶段的身心发展和行为发展水平,因此家长与教师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理学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王海梅.陈会昌,谷传华.关于儿童分享的研究述评[J].也理科学进展,2004.

[3]李淑贤,姚伟.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王忠民.幼儿教育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5]胡晓颖.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上海教育科研,2006.

[6]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7]林玉萍.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手册[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玩具创设家长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家长错了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