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爽 方皓
摘 要:沈阳东塔护国永光寺为清太宗敕建,现仅存佛塔一座。通过对设计中涉及的四个方面,包括曼荼罗式的坛城、本源、佛像意向和场景意向,讨论了该塔寺合一建筑布局中体现的园林意向。
关键词:永光寺;东塔;曼荼罗式的坛城;园林意向
1 东塔永光寺复原
沈阳东塔护国永光寺位于沈阳市大东区东塔街,为清太宗敕建,现仅存佛塔一座-沈阳东塔。东塔永光寺及塔园占地1.2万平方米,按照恢复历史文脉,寺院建筑群以清代建筑风格为准。主殿高度与东塔相协调,以东塔為中心点,在西侧中轴线上建筑寺庙建筑群,主要建筑布置由南向北依次為山門(两侧钟鼓二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观音、地藏殿)大经堂(即藏经楼)等。以东塔为标志性建筑,进行塔园的寺庙园林绿化改造,将永光寺建筑群和东塔园林融为一体,形成塔寺合一,清净庄严的佛教圣地。
据《盛京通志》卷九十七记载:“”永光寺原有大殿五楹,碑亭二座、天王殿三楹、钟鼓楼二座、山门三楹。寺东宝塔一座,禅堂僧房二十四间。”“经典所在即是如来真身舍利”,“绕塔七匝如睹世尊庄严之相”
沈阳东塔为清初四塔四寺之首,东塔永光寺乃佛教本尊释迦如来道场。
2 园林意向
2.1 曼荼罗式的坛城
盛京城是中国古代都城中唯一的一例按佛教思想建立的曼荼罗式的坛城,这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是绝无仅有的。
曼荼罗是佛之集会、佛界,也就是坛城。曼荼罗是梵语Mandala的音译,本来意思是“坛”、“坛场”、“坛城”或“中围”,是指密宗本尊道场的图画或佛的宫殿,是为了在修行密法的时候,防止魔众入侵而建筑的。曼荼罗不仅象征本尊的智慧和威德,同时也是一种显示佛教宇宙真理的图绘,一种“无限大宇宙”和“内在小宇宙”相即的微妙空间。曼荼罗作为佛教真理的一种象征,大多成圆形。
“四塔四寺”是盛京城外圆內方、外城內廓独特都城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塔在盛京城四周,距城等距,均为5里。皇太极赦建的盛京护国四塔寺,为喇嘛设计建造,分别建在盛京城外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分别是东塔永光寺、西塔延寿寺、南塔广慈寺及北塔法轮寺。盛京城周围的这四座寺院,连同各自的尊胜塔,连起来形成一个圆环,将皇城乃至皇宫环绕在其中心,这就是佛教上的结界。将内外隔离开来,使院内和圈内得到保护。四塔寺象征四大金刚威镇四方,护国安民,护佑 “国无祲灾”、“五福齐来”。
2.2 本源
清初四寺四塔中当属东塔永光寺本尊大日如来地位最高,是为佛。大日如来依梵音可译成毗卢遮那佛,“如来”即是佛的意思。大日如来名称出现在公元七世纪善无畏三藏翻译的《大日经》里。“大日”是除一切暗,遍照宇宙万物,能利养世间一切生物,大日之光为不生不灭。“大日”之意胜于太阳。摩柯“为大,毗卢遮那”是光明遍照之意;又译大光明遍照,亦称遍照如来。大日如来是遍照一切世间万物而无任何阻碍的法体,众德圆满,智慧之光遍照世间,无昼夜之分,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有情无情,都能收到恩惠,启动萌生佛心,获不可思议之成就。《大日经疏》记载:“如来日光遍照法界,亦能开发众生善根,乃至世间事业由之成办。”在东塔复建永光寺,恢复佛教思想曼荼罗式坛城制式是尊重历史文脉、尊重沈城佛教信众心愿的重要体现。
2.3 佛像意向
东塔永光寺供奉的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密宗所有佛和菩萨皆自大日如来所出,在金刚界和胎藏界的两部曼荼罗中,大日如来都是居于中央位置,统率着全部佛和菩萨,是佛教密宗世界的根本佛。
2.4 场景意向
《出法界次第》载:“三解脱门谓通往解脱之道的三种法门,即空、无相、无愿。”
山门广场,由天王殿、钟楼、鼓楼以及牌坊围合而成,为城市与寺院的转换空间,承接城市的繁华,保有寺院的静谧,钟鼓楼前的银杏树见证着逝去的沧桑岁月
寺院中的牌坊为七楼三开间四柱牌坊,清代乾隆皇帝曾为东塔永光寺题写了匾额,为“慈育群灵”,现悬于沿街牌楼之上。设计时,牌坊下两侧开间设莲花浮雕,彰显四塔之首的恢宏大气。
因地制宜,天王殿兼具山门功能,五开间。其殿内正面供奉的是弥勒佛,背面为韦陀佛。
依场地特色,钟鼓楼位于前场,分列天王殿南面两侧。晨钟暮鼓,相映生辉。
关于僧伽蓝之大雄宝殿,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载: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由主殿建筑群立面、地面铺装、天空构成的完整围合场所。古朴的地面铺装、配合精致的细节,凸显庄严神圣氛围,院内古树、绿植、佛具、香炉、石灯,佛音缭绕,静谧祥和。大雄宝殿供奉三如来像:释迦牟尼、药师如来、弥陀如来。该殿为寺院的核心建筑,礼佛的主要场所。大殿共七间,为大式建筑,设有七踩斗拱,重檐歇山,殿周设廊,檐廊设汉白玉栏杆,气势恢宏。
东西配殿相对而建,皆为三开间小式建筑,屋顶为硬山式。东配殿为观音殿,西配殿为地藏殿及客堂。香炉、古树、铺装等等诸般,参古制,展新颜。
《大日经》载:“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
僧伽蓝之大会经堂为塔与南运河对景景观轴线的重要对景,垂花门、妙应莲花、佛塔、古树,相得益彰。大经堂供奉毗卢遮罗佛,共七间,二层,为大式建筑,设有七踩斗拱,重檐歇山,殿前设廊,檐廊设汉白玉栏杆。期间讲经说法,收藏经书,静谧悠然。莲花浮雕铺地,伴以莲花石雕水钵,如从莲花座中冉冉而生。水波幻境,润物无声,古树掩映古塔,若隐若现。
垂花门为寺院与运河的纽带,形成框景的造园意境。
塔北以照壁为中心的广场,即蘭若广场,为朝拜与禅房的转折空间,塔、大经堂、游廊、僧寮、照壁,通过园林景观自然结合,呈现了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照壁、僧寮、角亭等处的造景与自然围合与分散,优雅别致、宁静致远。
朝圣之门是建筑群落的核心,即古塔、东塔春耕、游廊、寺院东立面围合组成的集散空间,塔周设汉白玉栏杆,佛弟子虔诚绕塔、祈福。在这里可以拜塔、礼佛、休憩、集会,法相森严,亲近众生,庄重宁静。
近水依莲依源水而成,借景借势而为。对原有运河景观,加以利用、改造,结合建筑空间的起伏脉络,形成较好的景观天际线。运河春色,溯流而行,拾级而上,虔心朝拜,满怀敬仰。柳暗花明,登及庙堂。
止息观澜营造了“禅堂止语,静默清修”的意境,若有似无的花墙自然的分隔空间,点缀意境,僧寮幽静,傍树观澜。
通过借景的设计手法,古塔、碑亭、古树、运河,皆运用其中,碑亭典雅,增添肃穆之感。借景自然,宛若天成,源河而居,听雨观澜,焚香静默,不忘初心,设计勾勒出一幅意境绝佳的水墨丹青。
3 结语
沈阳东塔护国永光寺为清太宗敕建,现仅存佛塔一座,设计以东塔为标志性建筑,进行塔园的寺庙园林绿化改造,将永光寺建筑群和东塔园林融为一体,形成塔寺合一,清净庄严的佛教圣地。
参考文献:
[1] 赵兵兵.辽代佛塔的宗教渊源[J].建筑史,2015(1):40~48.
[2] 赵兵兵.中国塔的审美解读与变迁[J].芒种,2015(17):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