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梵高活着的时候,他是周围人眼中的疯子,而在梵高去世后,这个众人眼里的疯子,却成为人类世界最伟大的画家。梵高生前曾有一个心愿:“希望可以找到一家咖啡馆愿意展出他的作品”。在梵高去世的一百年后,欧洲各地竞相为他建造规模宏大的美术馆。梵高用自己的艺术才华与天赋和苦难抗衡斗争,盡管他没有等到心愿达成就遗憾地与这个世界告别,但是,他通过勤奋和努力,最终走上了人类世界的艺术高峰。
关键词:梵高 艺术 色彩 生命力
一、画家的诞生
梵高出生于1853年3月30日,一个普通的牧师家庭。他自幼便是一个孤僻、文静、害羞的人。当梵高8岁的时候,他开始想要成为一名画家。然而除了他的弟弟,家里的亲人们都不理解、不支持他的想法。梵高出生时,刚好是早亡的哥哥的忌日。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他患上了自闭症。为了让父母高兴,梵高迎合他们的意愿去读书和生活,可是到了18岁,依然一无所成。在1880年的时候,梵高迫于家人的压力搬到了乡下的父母家里,这让他的心情极度抑郁。27岁的时候,梵高跑到布鲁塞尔开始学习绘画。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梵高对日本浮世绘风格的绘画产生了浓郁的兴趣,并用浮世绘风格的作品装饰自己的画室。1886年,梵高前往巴黎,在这里他接触到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绘画风格深受其影响。1888年,梵高离开喧闹的都市巴黎,只身来到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阿尔勒。阿尔勒热烈的阳光和一望无际的田野,强烈震撼着梵高的内心。自然的色彩竟可以如此的绚烂,这让梵高陷入了痴迷。于是,他在每天清晨阳光升起的时候便背起画布和颜料奔向田野,从来不与人交流。人们看到他的时候都交头接耳地议论,并称他为“疯子”。而此时的梵高正处于深深的忧郁中,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怀才不遇,无人理解,没有积蓄也没有朋友。当他深深地凝视着面前的麦田,竟会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自由。后来,他在写给提奥的信里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见到烟。”梵高一生都不敢把自己称作画家,他的知音也只有自己的弟弟,毕竟这样一位在世时被亲人和邻居当作疯子对待的艺术家,当他逝世之后,在可贵的财富价值和美学价值之外,能读懂其内心的世界,真正懂他的人,除了一直无私资助他的弟弟之外,再无他人。
二、艺术作品的色彩生命力
“梵高是这个世界上最好、最流行、最受敬爱的画家。他对色彩的运用是最让人惊叹的。痛苦很容易刻画,但是用痛苦和苦难去刻画世界上的欣喜、快乐和美丽,前无古人,也许后无来者。”在科幻英剧《Doctor Who》第五季的某一集中,博士把梵高带到2010年巴黎的奥赛博物馆,并对他说了这样的一番话。纵观梵高的一生,正是用艺术色彩表达生命力的伟大过程。他27岁开始作画,初期的无业、穷困使他感到压抑,而绘画是他内心唯一的希望和寄托。那段时间的画风也都是灰暗系的,《吃土豆的人》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1886年,梵高来到巴黎,通过弟弟提奥的介绍,认识了很多印象派的画家,比如高更、修拉等。随着受印象派的逐步影响,梵高的画风渐渐产生了变化,画面变得光亮起来。这或许是他悲郁的生活里最为明亮的部分吧。1887年创作的《麦田云雀》,描绘了晴朗明媚的天空下,一只云雀正在从麦田中奋力展翅高飞。1888年,厌倦了喧闹的城市生活的梵高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在薰衣草的故乡普罗旺斯,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田使他疯狂,正是这种光让梵高对生命、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诠释,那些无法言喻的情感、孤独,最后都被施展于绘画创作中。在这期间,他创作了系列《向日葵》作品,相比于之前的画作有了鲜明的对比,不再被黑暗压抑的色彩所笼罩,而是在凋敝孤零中夹杂着生命的张力。梵高用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的形貌,他大胆地使用最强烈的色彩,充满了律动感和生命力。向日葵所表现的,是如梵高般孤独的人,却对生命有着极其强烈的膜拜。绘画对于梵高来说就是对生命的膜拜仪式,让他对黄色有着极致的追求。《向日葵》通过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现了梵高内心对光和生命的崇拜,炙热如火。
从阴雨走向艳阳,却一路无人能懂。最后,梵高带着世人的不解、鄙夷、感伤和惋惜离开了。而后世的人们也只能从梵高短暂的一生,以及他留下的诸多传世名作之中,窥探这位天才画家的思想内涵,感受这个疯狂而又伟大的艺术家,在经历心酸和磨难的生活背后,深藏于内心的一颗热烈的赤子之心。
三、结语
从梵高的绘画作品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灵魂?如今,梵高的崇拜者几乎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的画作也被世界各大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在梵高留给后世的作品中,每一抹色彩都带着生命的永恒存在于世界,每一处笔触都是他对待生活满满的热爱和激情。
参考文献:
[1]史蒂文·奈菲,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梵高传[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2]蒋勋.蒋勋破解梵高之美[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作者简介:闫冬,女,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16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教育)(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