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俊
摘 要:建筑行业的发展中防火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现在建筑行业的发展向着高层趋势迈进,其防火设计更应该以多样性和全面性来进行规划。只有最大程度的保障建筑工程消防安全性,才能为提升社会的稳定性奠定基础。在建筑防火方面,国家制定了很多规范和标准,这些制度的颁布和具体实施,为规范工程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从其具体实施来看,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关键词:建筑设计;防火;防火规范;消防
1 引言
在我国不断增加的建筑项目中,消防设计的作用非常大。特别是面对高度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复杂的建筑来说,传统的防火设计规范不能一成不变的被应用,应该实现设计上的创新,才能有效的降低高层及大型建筑物的火灾发生率,切实保障财产和生命安全。虽然当前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已经成为一项较为普遍的法规,但是必须认清到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并正确的加以运用,才能充分的发挥其具体的设计规范基本作用。
2 建筑火灾的常见特点
建筑物一旦起火,其火势就会通过各种管道及竖井进行快速的蔓延。特别是对于高层及较大建筑而言,火灾发生后的人员疏散较为困难,垂直距离长,疏散时间较长。火灾的扑救难度大,高层建筑火势向上蔓延快,消防电梯高度达不到。同时因建筑物功能的多样性,可燃物带来的火灾隐患太多。建筑的防火设计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进行防火和灭火的两相结合。首先要以总体面积为基础进行建筑密度及安全距离的控制,必须设置消防通道。其次,还要合理提升建筑物的耐火等级,降低或者组织结构的可燃性。
3 建筑设计防火中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1)诱发建筑火灾的因素较多。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当前社会发展中,为了有效的提升土地的使用率,节约土地资源,现有的建筑设计不断的走向高层化和多功能性方向发展。再加上科技时代中各类电器的不断生活化使得建筑内部的电路系统越来越复杂。很多生活电气的使用不合理或者电器质量不过关,都会导致一些火灾的发生。在高层或者大型建筑体内,一旦火灾发生,将会以迅猛之势在建筑物内快速蔓延,再加上現代建筑及装修中新型材料的应用,就会导致火灾的发生面积较大。
(2)消防器材自身的隐患。在重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到用于建筑物内部消防的器材的实用性。很多建筑物内部的消防器材虽然都按照要求布设。但是对于高层建筑内的大面积起火,如果室内的消防器材给水量不够,或者消防器材本身没有较好的质量保障,就会错失最佳的灭火时间。
(3)火灾蔓延快,疏散难度大。这种情况主要是对于现在的城市来说的,大城市的楼层密集,人口密度也非常大。一旦火灾发生,火灾会顺着建筑物内的电梯间或者楼梯间,管道等进行快速的发展,人群遇到火灾发生混乱而出现踩踏及拥堵等情况,这些都对消防灭火带来很大的困难,再加上高层的楼层较高,人员疏散非常麻烦,高层灭火也相当具有难度,这些都是建筑防火设计中必须要正视的一些问题。
4 关于建筑设计中的几点防火规范措施
4.1 建筑保温系统的防火性能要求
面对不断发生的建筑物保温系统火灾事故教训,也为了紧跟国家的建筑节能政策形势。相关科研机构在对保温材料及系统的深入研究分析中,对不同类型和建筑高度的建筑物保温材料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国家也因此推出了建筑物施工中严禁使用可燃材料作为保温材料的设计规范。不燃性保温材料因此逐渐的进入到建筑市场。同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还对保温系统的构造及工艺进行了明确的要求,这也成为建筑防火设计的主要依据。
4.1.1 建筑外墙保温设计
对于人员较为密集的建筑场所,其外墙的保温设计上要考虑以燃烧性能为A级的材料。基层墙与装饰层之间的无腔建筑外墙保温系统,保温材料的设计要符合以下规定:(1)住宅类的建筑。当建筑高度大于100米,以燃烧性能为A级的保温材料;建筑高度在27米到100米之间时,保温材料的燃烧级别在B1以上;建筑高度低于等于27米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要高于B2。(2)对于非住宅建筑和非人员密集区域的外墙保温设计。当建筑物的高度高出50米时,保温材料以A级为要求;当建筑物高度小于50米,但是大于24米时,外墙保温材料要求不低于B1级;当建筑高度在24米以下时,要以燃烧性能大于B2的材料为保温材料。另外,除了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外墙保温考虑之外,还要考虑当基层墙体与装饰层之间的建筑空腔保温系统,高度在24米以上时,保温性能必须为A级。建筑高度小于24米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要高于B1。
4.1.2 建筑屋面的外保温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防火处理,切实关注建筑屋面是比较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建筑屋面的外保温系统设置中,更是需要切实围绕着防火效果进行详细分析,促使其能够形成较为理想的耐火效果,避免出现较为明显的消防隐情。基于此,需要首先围绕着保温材料的恰当选择进行严格把关,促使其能够具备理想的耐火极限以及燃烧性能,避免在后续轻易出现火灾问题,当然,不仅仅需要围绕着保温材料的耐火等级进行严格把关,还需要关注外层防护材料的恰当选择,促使其能够形成较为理想的整体消防防护效果,避免任何一个层次出现燃烧问题隐患。在当前具体施工建设中,应该优先选择B1、B2级保温材料进行处理,并且不燃防护层应该设置在10mm以上。此外,在屋面保温结构的设置中,还需要注重和外墙结构的有效配合,促使其能够形成较为理想的宽度,具备理想的防火隔离带效果,如此也就能够避免火灾在后续出现较大的威胁。
4.1.3 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保温系统
建筑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是集建筑保温功能与墙体围护功能于一体,实现建筑保温与墙体同寿命的建筑节能技术。建筑结构的不同形式,相对应的有不同的建筑节能结构一体化设计。主要包括各种框架填充墙自保温砌块结构体系类、夹芯墙复合保温结构体系类、装配式混凝土复合墙板保温体系类和现浇混凝土墙体结构自保温体系类等。节能与结构一体化技术必须首先满足相应的防火功能要求。经多次试验,一体化技术的防火性能远远好于外墙外保温系统。但就目前市场情况,一体化设计施工工艺较复杂,一体化保温体系不够完善,材料性能不够理想。一旦这些问题解决,形成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规模,这将是对传统保温的形式的一次重大升级。
4.2 提高防火防范标准的相关规范
(1)在防火材料上。对于防火防范的标准规范,必须要重点关注防火材料方面的控制,促使防火材料能够得到较为明确的规定,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哪些区域采取何种标准的材料,都需要进行明确,如此也就能够综合提升其整体防水水平。
(2)引入新产品。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新产品的出现也极大丰富了防火施工建设,能够有效提升防火水平,但是这同样也需要重点加强对于新产品的规范控制,促使其能够形成较为理想的合理应用,避免随意运用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新材料和新产品而形成消防隐患,尤其是在相关电气系统方面,必须要进行规范和控制。
5 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防火的设计是建筑施工中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设计人员首先具备比较扎实的设计基础,同时能够具有较综合的分析和设计水平。能够按照实际的建筑规划,并严格遵循国家相关的防火规范,加强对建筑物的防火有效设计全面性。通过预防为主,灭火结合的形式,不断的提升建筑工程的消防安全性和消防能力,从而实现人民生命及财产的最大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洪松建筑防火设计在民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1).
[2] 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 许姗姗.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1):29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