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旺
摘 要 目前,对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究已经趋于完善,但是新的技术出现或者是新的结构出现又会给车辆带来全新的问题,只有持续性的改进,才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需求。在新能源汽车研究中,新能源汽车驾驶性是重要的课题,其不仅反映了汽车的驾驶舒适度与工作效率,同时也会呈现出新能源汽车的优越性能,重点突出整车的动力性、整车能耗性以及经济性。所以,本文在阐述新能源汽车驾驶性现状的基础上,就纯电动行驶对驾驶性带来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希望可以对今后的新能源汽车产品的开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驾驶性;纯电动
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新能源汽车的驾驶性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所谓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厂家需要关注新能源汽车的价值性能,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来改善新能源汽车的驾驶性能,这表示新能源汽车驾驶性能的研究逐渐被提上日程。
1 新能源汽车驾驶性阐述
新能源汽车驾驶性指的是正常速度行驶过程中,降低因为車辆行驶带来的车辆振动以及体感冲击,从而避免驾驶人员出现身体损害或者是疲劳,抑或是降低运载货物产生损害的整车性能。这一种评价带有极强的主观性,所以也可以称之为主观评价。相比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变速箱和电机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进而对于其测评的标准也会出现极大的不同。
新能源汽车研发的时间相对较短,目前国内外都没有先进的经验可以参考,并且在驾驶性和可靠性方面都还存在诸多问题没有解决。如在车辆的纯电动形式、制动能量、发电机结合等方面,目前都没有太好的技术可以解决。目前,国内外的大部分公司都开展了相应的试验和控制来对新能源汽车的驾驶性进行评测,如AVL公司的DTIVRE系统,就是利用大量的样本建立一个数据库,然后评测样车的驾驶性能。目前,国内还没有这一种方法,大部分厂家都只能够对自行研发的车辆问题进行评测,但是评测的标准度略有不足。国内很多新能源汽车驾驶性的做法都是参考国外的案例和方法,缺少自主的测评[1]。
2 纯电动行驶对驾驶性能的影响分析
纯电动行驶是最基本的新能源汽车性能,基本上所有构型的新能源汽车都要求具备这一功能,纯电动行驶工作特点指的是发动机处于停机状态,整车利用电机来单独的驱动,从而按照驾驶员的实际需求来正常行驶。为了更好地研究纯电动行驶对驾驶性能产生的影响,本章节从电机方面、起步方面以及评价方面进行探讨。
2.1 电机方面
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之中所使用的电机包含了传统直流电机和交流感应电动机,也包含了新型的永磁同步电机。但是无论使用哪一种电机,都需要相对独立的电机控制系统的支持,从而实现对电机的独立控制,确保电机系统可以满足整车的运行要求。新能源汽车使用电机方面的要求与其余工业所使用的电机要求有所差异,主要是因为车辆要按照道路情况来改变运行的方式,尤其是在城市公交行驶中,要求电机系统拥有极强的调速能力以及响应能力,同时也要求电机本身性能足够稳定。国内有很多电机系统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但是对于精度控制原因所引发的车辆抖动和车辆冲击问题解决起来不够容易。具体而言:如果电机的扭矩控制精度较差,为5%左右,车辆行驶在纯电动低速状态下,那么就由电机来代替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控制器的输出扭矩误差在车速足够的时候,如在纯电动停车过程中,就会让整车出现抖动,当精度提高之后,抖动会相应降低,如果精度可以满足1%,那么就会完全消除抖动,车辆驾驶人员也不会有感觉。目前,有部分国内的厂家可以达到2%,大部分为5%,但是欧洲与日本等新能源汽车可以达到0.5%。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只有要求电机厂家尽量做低一点,最大限度满足车辆的驾驶性能要求[2]。
2.2 起步方面
纯电动行驶对于驾驶性能的影响还包含了纯电动爬行或者是整车起步性能。传统汽车起步中,如自动挡,如果在坡路上起步,车辆会选择离合器滑磨或者是液力离合的方式防止车辆下滑,因为发动机处于怠速状态,就会持续给车辆提供能量。但是新能源汽车不同,当松开刹车系统到电机驱动汽车前进,会有明显的动力中断时间,这时候就会出现车辆下滑,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停车过程中就可以增加一个预紧力给电机系统,但是多大合适呢?大部分新能源汽车缺少坡路的预判功能,如果加的过大,在平路起步就会有明显的冲击,车辆控制不易,并且可以增加电能消耗。但是如果加得过小,在坡路上就没有明显的效果,这是一个矛盾的问题。国内诸多厂家对于这一问题都是选择的回避,或者是直接取消这一功能,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控制系统可以解决这一个问题。但是可以设定一个指标对这一个问题进行平衡。虽然国外也有这一类问题,但是驾驶人员很难感觉出来,这主要是因为其驾驶性能指标相对完善。
2.3 评价方面
针对纯电动行驶驾驶性的评价,其标准较多,国内新能源汽车厂家一般会选择避重就轻的原则,或者是技术能力无法达到,导致新能源车辆正常运行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无法经过验证。大方面上做得不错,但是细节方面的问题较多。在相同的国外生产厂家也会面临这一类型的问题,但是由于存在良好的评价体系,所以,可以将所有对驾驶性带来影响的控制在一定范围之中,利用整车驾驶性让驾驶人员感受不到缺陷。不难看出,就新能源汽车而言,无论是从整车上,还是从零部件上,国内外的差距都很大[3]。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新能源驾驶性问题的探究,就可以得出新能源汽车驾驶性相关的问题。针对新能源汽车驾驶性问题,我们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影响,这样才可以将问题一一根除。所以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新能源汽车的驾驶性问题有全新的认识,进而推动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亓瑞环.浅析汽车控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时代汽车,2017, (16):40-41.
[2] 蒋庆来,尹益文.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展望[J].汽车实用技术,2017,(11):90-92.
[3] 凌云霄.新型汽车—现在即未来[J].时代金融,2016,(29):3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