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娅
从衡阳市蒸湘区实验小学出发,先坐汽车、再坐高铁、再换乘汽车,一路颠簸将近8个小时,黄艳才能到达她的支教学校——怀化市会同县漠滨侗族苗族乡学校(简称“漠滨学校”)。去年9月,黄艳主动请缨来到这里支教,希望为山区的孩子带去不一样的语文课堂。
43岁的黄艳上课时面带笑容、声情并茂,山村课堂看似轻松简单,但背后却是黄艳对家人的深深歉意。她的大女儿正上高一、小女儿才七个月大,要长时间离家支教,家人实在“难以理解”,但黄艳却坚持“山里的孩子更需要我”,她说服家人,背上行囊,走上了漠滨学校的讲台。
支教学校的生活条件很简朴,黄艳和孩子们一样住在简陋的学生宿舍,吃着清淡的食堂饭菜。山里早晚温差大,刚来的前几周,黄艳经常感冒发烧,抵抗力下降,肠胃炎也随之而来。即使身体欠佳,但黄艳却没耽误一节课,“看到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目光,我就浑身都有了力气”。
拿起课本的黄艳立马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在她来之前,五年级二班已经换了4名语文老师,因为基础差,学生拼读不会、错字连篇,开学的测验,全班只有13个孩子语文及格。
“只能从头开始。”黄艳决定,课上,她从最基本的拼音、笔画入手,带着孩子一个字一个字地拼读、组词、听写、改错、再听写,直到孩子们弄懂为止。课外,她把潜能生带到一边,单独辅导,一遍、两遍、三遍……直到孩子们眼中的疑惑消失。就这样,黄艳用两倍、三倍的功夫,将这个几乎被放弃的班级带进了“春天”——2018年上学期的全县统考中,全班语文平均分提高了18分,28名学生跨进了及格线。
黄艳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满满的爱心。山里的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黄艳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呵护。“去年冬天下了大雪,教室里特别冷,我们班上好多同学手上、耳朵上都生了冻疮”,学生蒋蕊回忆,黄艳买来冻疮膏和棉签,每回上完课都要给学生涂抹药物。有的学生家里条件差,黄艳主动联系衡阳的同事、朋友,为孩子们寄来了60多件衣物,这些衣服穿在孩子身上,暖在了孩子心里。
黄艳班上有名学生叫小城(化名),平时沉默寡言,经常拖欠作业,成绩也不太好。黄艳没有批评他,而是主动到小城家里家访了解情况,原来,小城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家里只有两间阴暗潮湿的木板屋,哪里还有地方写作业!
小城的窘迫家境,触动了黄艳柔软的内心。家访后,她对小城特别关照,除了上课鼓励他回答问题、课后辅导他写作业,黄艳还给小城送了新书包、新文具、新衣服,一有时间就拉着小城聊天谈心,渐渐地,久违的笑容回到了小城的脸上。
黄艳知道,个人的力量有限,支教也只能带来短期的改变,“能不能为孩子们留点长久的财富?”支教期间,黄艳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就在今年初,在黄艳的倡议下,蒸湘实验小学发起了图书捐赠活动,孩子们纷纷捐出自己心爱的书籍与山区的孩子共享,短短幾天时间,募集了1000余本图书。
黄艳把这些书从衡阳带到会同,今年3月,她亲手建起了漠滨学校的“爱心图书角”。黄艳说,“希望我不在这里支教了,山里孩子的精神世界一样有书本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