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晶晶
摘要:英语和汉语是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两种语言之一,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译者除了考虑需要汉语和英语在形式和语法上的差异,也需要考虑汉英两种语言思维的差异,本文在高校笔译课程的基础上,论证了学生在汉译英时出现几种逻辑错误,分析了成因并给出了修改建议。
关键词:汉译英;汉英思维差异;逻辑错误
翻译能力一直是英语专业最为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之一,全国各大高校的外语专业也都在大学三四年级开设了口笔译课程。在英汉双向笔译中,相较英译汉,汉译英一直以来是英语专业学生的软肋。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L2(英语)水平远低于L1(汉语),在对源语言的转换和对目标语言的表述上存在较大困难;另一方便是学生的思维受到母语形式、词汇、句法结构上过大的牵制,翻译时较为机械、直白,没有全面考虑两种语言的差异,因而犯了许多错误。
汉译英的主要难点不在于词汇和语法,而在于缺乏百科知识和逻辑思维。除此之外,母语水平严不佳是影响翻译质量的原因。在两种语言的形态和表述习惯上,差异是很明显的——汉语注重意合(parataxis),词汇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在不影响大体意义的基础上,甚至语序也可以前后调整;而英语注重形合(hypotaxis),词汇有较为严格的形式变化,强调“数”“格”“体”等的一致性。这其实恰是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不同的体现。汉语思维重视直觉,如主语、宾语位置的随意移动因使用者当时的情绪或习惯而定,无法用语法来解释的;而英语思维注重逻辑,反应在语言上也十分讲究词性统一,主谓一致等。
一、时间逻辑错误
和英语通过动词的时态变化来区分时间不同,汉语中关于时间早晚主要是通过时间状语来说明。例如,在一个简单句中插入“昨天”“明年”“已经”“还没”等词来区分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因为汉语在表述时间的时候动词本身不变化,习惯于使用汉语的人在汉译英时往往也容易忽略目标文本中动词应有的变化。另一对学生常常分不清的时态是一般过去时和完成时。例如:“毛泽东青年时代在北大图书馆读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他后来回忆说,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这个句子在意义上不难理解,也不含生僻词汇,学生很容易就会把第一句译为:“Mao Zedong read a great number of books on Marxism in the library of Peking University when he was young ”注意到句中的“读了”,用的是过去时(字形虽然相同但发音有区别)。乍看之下这个句子结构完整,语法也没有错误,但联系上下文就不难发现他忽略了下面的影响——“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显然“读了很多马克思主义书籍”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有直接和长远的关系。在英语中,表述这种过去发生的,但对现在有影响的事情应该采用完成时。如果采用一般过去时,则只表示读书这件事发生在过去,无法体现该事件对现在的影响。经过讨论和讲解,改译为:“Mao Zedong had read a great number of books on Marxism in the library of Peking University when he was young.” 看似一词之差,文章中隐含的逻辑联系却得到了更好的表达。
二、历史逻辑错误
除了避免在时态上犯错,有时候还要综合考虑文章中提及的时代背景以及该背景下的现实世界。例如:“徐霞客一生周游了十六个省,足迹几乎遍及全国。他在考察的过程中,从来不盲目迷信书本上的结论。……为了进行真实细致的考察,他很少乘车坐船,几乎全靠双脚翻山越岭……”在这个文段的翻译中,笔者本来预测学生会在“翻山越岭”等四字词汇上犯难,但学生的译文反映这些词汇他们倒是巧妙地应付了,而却在“徐霞客很少乘坐车和船” 这句话上翻了船。有不少同学翻译成 “He seldom traveled by car or ship/boat.”
由于漢语在表意时具有模糊性,词义较为笼统,例如汉语中“车”是个宽泛的概念,泛指一切交通工具。而现代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上车”“开车”通常指的是“公交车”或“汽车”。但是在原文中,考虑到徐霞客(1587-1641)是明朝人,他乘坐的应该是马车。所以“车”翻译为 “wagon” 或“cart”较为合适。建议将译文改为:“He seldom traveled by wagon/cart or ship/boat.” 人们熟知的汽车直到19世纪末才由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出来。
三、单复数逻辑错误
英语与许多西方语言如法语、德语一样,对名词单复数的表达上有明确的区分,且对修饰它们的动词和形容词都有严格规定。而汉语里却很少关注名词的单复数,一般通过在名词后面加上一些表示复数的词,如“人”和“人们”“人群”来区别单复数;或者通过在名词前面加上数量词来体现复数,如“花”和“七朵花”。在没有特别说明的前提下,名词单复数的表述往往模糊处理,译者通过对语境的解读选择单数或复数。如“中国人喜爱饮茶。”译为: “Chinese people like drinking tea.” 这里的“中国人”默认为复数;而在“亨利的音乐老师是中国人。”则译为:“Henrys music teacher is a Chinese.” 此句中的“中国人”默认为单数。这样的简单句处理起来并不难,但在较长较复杂的句子中,却可能忽略单复数及其逻辑对翻译带来的影响。
四、概率逻辑错误
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概率时也有所不同。在表达概率为零时,汉语可以选择将否定词放在主语和“都”“全”之后,如“女孩子们都不喜欢打打杀杀。”;而英语在表达概率为零时常常将使用 “none”, “nothing” ,“never” 等词做主语,而不再另外添加否定词。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中在主语后面加上否定表示的是部分否定,而非全部否定。如果学生们不熟悉这种用法,就会犯错误。
五、总结
综上所述,逻辑错误是汉译英常见错误中隐藏较深的错误,译者在克服了生词、语法的障碍后仍然不可掉以轻心,要时刻保持理性,避免歧义和望文生义。一个句子的语法正确并不代表逻辑正确,在翻译前要通读全文,仔细推敲字、词、句、段、章之间的内在联系;翻译时要参考全文的背景、上下文之间的关系;翻译完成后要及时校对,发现问题及时更正,敢于推翻重来。有了严谨认真的态度,才有可能成就高质量的译文,有能更好地为中外交流服务。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也应当有意识地强调汉英思维和逻辑的差异,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翻译习惯,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欣赏鉴别能力。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Jespersen, O. Language, Its Nature, Development and Origin [M].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1954.
[2] 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 Ltd.,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