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晓丹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一张图往往承载着大量的地理信息,能够培养初中学生的课堂实践能力,学会读图、析图、绘图、忆图、用图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学阅读地图需要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心中有图,强化读图意识
地图是重要的地理语言,读图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但是,很多学生在阅读地图的课堂实践中存在学习障碍,觉得阅读地图很难。因此,要让学生在接触地图学习的开始阶段,就能充分认识到阅读地图的重要性,意识到阅读地图的重要意义,克服畏难情绪,激发读图兴趣,必须先让他们喜欢上地图,把地图植根于學生的脑海中,做到“心中有图”,读图也就不再是一个难题。
在教学《地图的阅读》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从刚接触地图就喜欢上地图,强化他们的读图意识,做到心中有图,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阅读地图并不难,并且很有趣。因此,在新课导入环节就需要做一些巧妙的设计,引起学生的兴趣。“容得五湖四海,藏得世界名城。同学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教师可以一个猜谜语的形式导入地图;接下来,运用多媒体,在大屏上演示“高德地图”是怎么缩放的,在地图上找到我们所在的地方,然后缩小比例尺,这个地方就在地图上渐渐变成了一个点。这个过程生动地演示了地图的功能和效用,以学生们感兴趣的方式,认识了地图和比例尺。不言而喻,让学生接受地图是读图的开始,让学生喜欢地图是读图的动力之源,需要教师在地理课的导入阶段多采用一些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引导他们认识地图,强化读图意识。
按图索骥,夯实读图基础
用图教学是地理课的一大特点,对于初中地理而言,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几乎都能在地图上反映出来。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这就是相互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也就是说读懂了一张地图,就可以把很多地理知识和事物联系起来。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按图索骥,一图多读,一图多知。
在教学《地形图的判读》一课时,教师首先是带领学生读懂地图的标题,来确认一张地图的基本属性;然后是看地图图例和注释,认识代表着地理事物的标志;最后才是看地图的内容。如此读图,可以让学生观其图、知其地、明其理。可以说这是阅读地图的基本功,是基础和前提,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读图的基本知识后,按图索骥,学会分析地图,在掌握地形图表面信息之余,积极引导学生理顺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加工和处理,得出正确结论,让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能够阐述清楚与地图相关的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读图就像读一篇文章,字面意思是一个层次,字面背后蕴藏的内容又是一个层次,阅读能力决定了一个人能够读到多深、领悟多少。阅读地图是同样的道理,观其图,更要明白其中表现的内容,由表及里,才能真正学会读图。
照猫画虎,学习绘制地图
读图是培养课堂实践力的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引导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进行记忆和想象,眼、手、脑并用,做到“胸中有图”,然后让学生学习绘制地图。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绘制地图既是加深理解和强化记忆的手段,也是有效提高课堂实践力和教学效果的目的,具有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从世界看中国》一章中《疆域》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掌握中国在地球的经纬度和海陆位置,明白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对我国疆域外形形成记忆,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绘制中国地图,尝试用绘图来表现我国的地理信息。从我国疆域的基本外形,到我国台湾和海南岛两个岛屿,以及东南西北四个点,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陆地相邻的国家,先画出疆域的大轮廓,然后是长江、黄河两大河流,四大直辖市……这样让学生凭记忆对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地图演绎,十分有利于地理技能的培养。通过学习绘制地图,先读后记,再动手演绎,学会用地图表达地理信息,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对地图的记忆和熟悉程度就会上升一个层次,就会更好地实现读图的教学目标。
图文互换,提高读图能力
我们所谓的“读图”,不仅仅是把地图看明白就可以了,而是要读出其中所蕴含的内容。一张地图往往包含着文字、数据、表格和地理图形等表现形式,在读图的过程中,学会图文转换,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看一张地图,就能阐述其中蕴含的文字,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识记能力;阅读地理文字转化为图形,更能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中的《水资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学会通过阅读地图来掌握更多地理知识和信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把课文内容与地图结合起来,把中国的水资源现状融入《中国的水资源》地图中来进行理解,让学生从地图上了解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水资源短缺并且时空分布不均,及了解其相应对策:节约用水与治理保护,兴修水利、跨流域调水等,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在充分理解和掌握了我国水资源的这些基本信息后,再尝试让学生用地图来表现和讲述这些信息,做到从文字到地图,再从地图到文字的转换,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读图水平。
当图文互换成为了学生们阅读地图的学习习惯,一切地图所承载的地理信息就会一目了然,学生们的读图能力也会水涨船高,地理学习也会变得效率更高、更有趣味。
声色并举,突破读图难点
随着科技进步,多媒体教学在地理课堂广泛应用,并以其信息量大、表现更直观、形式更多样等特点受到师生的欢迎,也为我们开展地理教学提供了更多选择。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读图教学实践,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地图信息,图文并茂、声色并举,很适合用于一些教学难点的突破。
在教学《从世界看中国》一章中的《民族》一课时,“56个民族56支花”,56个民族分布在我国的不同区域,令人眼花缭乱,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去表现。假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就可以把不同民族的鲜明特点,用视频、图片和活动的地图来加以表现,让学生们的眼睛、耳朵和大脑一起动起来,在更直观、更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当中接受知识。比如:在导入阶段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等,引出本节课《民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对各民族的服饰和生活习惯进行教学;可以搜集各种更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反映不同少数民族特点的视频和图片,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等等。多媒体以其声色并举的形式,为地理教学特别是阅读地图提供了更便捷、更有效的选择,更受学生们的欢迎。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能让一张地图动起来,能让图表上平面化的地理信息以可听、可观、可感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地理教学中一些抽象和难以表达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结语
总之,阅读地图是现代生活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需要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课堂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读图,不断提高读图能力,形成形象的地理知识网络,不断提高地理素养,以更高的思维灵活性和广阔性进行地理学习。但是,读图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训练和学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