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冬 贺丰
摘要:肉牛巴氏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是由于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而引起。该病一般发生于春季、秋季,往往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病牛主要特征是发生高热、急性胃肠炎以及组织器官大面积出血。只要肉牛感染发病,就会严重损害养牛业的经济效益。现概述该病的防治措施,为大家提供参考。
关键词:肉牛;巴氏杆菌痛;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鉴别诊断;药物治疗;严格检疫
中图分类号:S858. 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8)07-0100-01
1 临床症状
病牛表现出体温升高,一般可达到41~42℃,精神萎靡,肌肉震颤,步态不稳、走动摇晃,体表温度不匀,食欲不振或完全废绝,停止反刍,鼻镜出汗或干燥,鼻孔呼出较热的气体,并会流出黏液性鼻液水,唇内面、舌面、齿龈以及颊部黏膜未出现溃疡,眼结膜潮红,初期排出褐色的粥样粪便,后期排出混杂气泡、黏液和血液的水样粪便,并散发恶臭味。
2 实验室诊断
涂片镜检。在无菌条件下取病牛的心血以及发生病变的淋巴结、肝脏、肺脏、脾脏、肾脏,其中心血进行推片,而其他脏器用切面进行涂片,分别作两张用于革兰氏和瑞氏染色,能够看到大量革兰氏阴性小球状杆菌,菌体两极明显着色。
分离培养。将以上病料按常规方法在普通肉汤、普通琼脂平板以及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接种,每种病料各作两份,其中一份采取厌氧培养,置于37℃下进行24 h培养,可见普通肉汤变得均匀混浊;普通琼脂上长出不透明的灰白色小菌落,呈露滴状;血琼脂板上长出圆形的细小菌落,呈露滴状,发出闪光,也存在较大的灰白色菌落,表面湿润,但没有发生溶血。挑取以上培养基的培养物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能够看到与组织涂片相同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没有鞭毛,不可白行运动,无法形成芽胞,属于需氧兼性厌氧菌。
动物试验。取24 h的肉汤培养物,给2只健康小白鼠进行腹腔接种,发现30 h之后发生死亡。死后立即进行剖检,取心血、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进行涂片、染色、镜检,都可看到大量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菌体两极浓染,与病料培养菌相同。
3 鉴别诊断
诊断该病时,要注意与气肿疽、恶性水肿病以及炭疽病加以鉴别。牛气肿疽,病牛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通常可达到大约42℃,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早期出现跛行,同时全身肌肉比较丰满处(如颈部、腰背部、臀部等)也会出现炎性气性肿胀,开始时伴有热痛,之后中央逐渐变冷且没有痛感,用手触摸发出捻发音,肿胀会迅速增大,且在周围淋巴结的影响下发生肿大,接着导致黏膜发绀,呼吸急促,全身状况恶化,且体温急剧降低至37℃或更低,基本无法治愈,一般经过大约2天发生死亡。牛恶性水肿,早期腫胀处坚实,伴有热痛,大多数在创伤局部形成炎性气性肿胀,并迅速蔓延至周围组织,随着病程的进展,肿胀处逐渐变软且热痛感消失,用手触摸会发出较小的捻发音,伴随炎性肿胀持续加重,病牛会表现出全身症状,如高热、精神萎靡、黏膜发绀、呼吸困难以及脉搏细速等。牛炭疽,主要症状是高热,一般可达到大约42℃,精神萎靡,食欲废绝,呼吸困难,肌肉震颤或存在小点出血,初期发生便秘,过度兴奋,撞击物体等,接着发生腹泻,排出带血粪便,临死时体温急剧下降。
4 防治措施
疫情处理。只要发现养牛场出现疫情,就要立即隔离病牛,同时封锁病牛污染的牛棚,并进行严格消毒,避免病菌的蔓延与传播,彻底切断传染源。消毒圈舍、牛棚时,尽可能选择使用生石灰进行高温杀菌和消毒。另外,健康的牛群也要及时采取消毒处理,不仅要注意与病牛严格隔离,还要适当处理其饲喂的饲料以及排出的粪便等,清除的粪便要采取焚烧和消毒。需要注意的是,要防止人感染病菌,为此要求工作人员在处理粪便时要确保自身安全,必须佩戴防毒面罩,如果身体存在伤口,更要进行保护,防止伤口接触外部环境。此外,对于没有感染的健康牛要紧急接种牛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
药物治疗。
病牛使用400万IU青霉素、500万IU链毒素,添加适量生理盐水,混合均匀后进行肌肉注射,每天3次,连续使用3~5天。
可使用20%磺胺嘧啶钠治疗,按体重肌肉注射o.07 g/kg,注意首次用量加倍,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
严格检疫。防治牛巴氏杆菌病的主要措施是进行严格检疫,发现阳性牛时应立即进行淘汰,并对牛群定期进行消毒,及时驱除吸血昆虫,防止注射和手术导致交叉感染。对于健康牛群的饲养区,不允许引进携带病毒的牛和病牛,需要引进牛时也必须经过严格检疫,阴性牛才允许进入饲养区,但还需要进行3~6个月的隔离饲养才可混群;阳性牛禁止购入。加强检疫,牛群每年要至少要进行3次血液和血清检查。如果牛群中发生牛巴氏杆菌病,且感染牛较多时,要立即全部扑杀。病牛宰杀时要注意避免细菌蔓延,其内脏必须进行深埋,牛皮经过消毒后才可被出售,牛肉需要经过高温灭菌才允许食用。如果对于检查出的阳性牛由于某些原因无法进行扑杀,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隔离饲养,适当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