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纪莹 梁明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容小觑的环节,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和领悟,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质量的优劣。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真正领悟作者的所思所感。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环节,在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当前语文朗读教学中尚存部分不足,语文教师要予以重视,切实提高语文朗读教学质量。
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没有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影响,将教学重点集中在考试成绩及最终结果上,教学内容围绕着考点,不在考试范围内的内容简单带过或直接忽略。而朗读并不属于考试的范畴,因而许多语文教师会忽略这一环节,仍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没有科学规划朗读教学的时间
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开展了朗读教学,但提供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较短,学生还未专注到朗读内容之中便结束了。而且许多教师会将朗读环节安排在讲解新课之前的几分钟内,目的是让学生大致了解文章内容,而未将关注点放在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上。在简短的朗读后,教师一般会直接开始讲解新课,对学生的朗读情况缺乏有效的评价和引导。
没有制定科学的朗读教学规划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定了朗读环节,并给出了适宜的时间,但对学生的朗读情况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价和指导。学生在朗读时往往漫不经心,未专注到朗读内容之中,并不能真正从朗读中感悟作者的所思所感,使得朗读效果不尽如人意。
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的策略
以良好的课堂氛围带动学生
在开展朗读教学之前,教师要通读教学内容,掌握文中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为朗读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范读是朗读教学中应用十分普遍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有感情地进行范读,营造与教学内容适应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下升华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引导学生带着情感去朗读。另外,语文教师在范读时,要注重语调的轻重缓急、语速的平缓快慢等,让学生能够通过语气语调的变化,感受到作者情绪的波动,从而让学生专注到朗读之中。
围绕着教学目标开展朗读教学
朗读作为一种学习技巧和能力,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大纲也对朗读具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语文课本中涵盖了多个体裁和类型的文章,不同的文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体裁的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朗读教学方法,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如要明確区分诗歌、寓言、童话等的朗读方式,避免由于朗读方式不匹配而导致朗读效果不伦不类。为增强朗读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进行分析和解读,让学生明确文本体裁、内容及情感,从而让学生带着感情去阅读。另外,在讲解完课文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当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改善学生在朗读时漫不经心等问题,并在反复朗读之中训练学生对节奏、语调的拿捏。
重视文中重点语句、段落等的指导
学生对课文重点语句及段落的解读情况,直接关系到对全文的理解和掌握。不少学生在准确理解课文中重点语句及段落方面存在困难,未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因此,语文教师要从这一难点入手,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语句及段落的思想情感,从而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问题去朗读,从而找出对应的解读。此外,朗读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为此,教师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自主朗读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朗读环节。
采用科学的朗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
新课改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建议,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对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步骤进行科学规划。为保障朗读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有感情地进行范读,用抑扬顿挫、节奏适宜的朗读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专注到朗读之中,并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选择角色进行朗读,以增强朗读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朗读教学之中。此外,语文教师可以科学利用多媒体设施,播放适宜的背景音乐烘托气氛,并播放相应的图片、视频等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结语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关系到学生对文章作品的感悟和解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行之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给予学生适当地引导和鼓励。同时,朗读能力不是短时间之内便可迅速提升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朗读教学工作,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