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建议

2018-10-21 10:06赵大海
大东方 2018年7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服务贫困地区

摘 要:精准扶贫一直是近年来中国领导层的重要政策决策,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虽然在着力点、主导力量和完成时间是有所差别,但是更多的体现出的是相互和谐促进的关系。农村的普惠金融虽然还存在者信息失真,手续繁杂等窘境,但是笔者给出了用好政策措施,信用环境建设和加大宣传培训等有益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精准扶贫;普惠金融

精准扶贫一直是近年来中国领导层的重要政策决策。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扶贫工作的显著成就一直是中国的骄傲。在短短数十年里,中国已经使得近7亿人口脱离绝对贫困,成为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奇迹。但是新的反贫困运动仍然有其存在的客观必要,因为全球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导致收入分化和社会不公,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发展动荡。

一、精准扶贫的宏观背景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扶贫而言的,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进行的一整套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扶贫、治贫脱贫方式。从普遍意义上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针对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哪个地区贫困就扶持哪。

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的提出,最早是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做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推动了精准扶贫思想落地。2014年3月,习近平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理念。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个新年调研地点选择了云南,总书记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5个月后,总书记来到与云南毗邻的贵州省,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二、精准扶贫与普惠金融的关系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2013年,原中国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对普惠金融实质进行总结,认为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所有家庭和企业都能以合理成本获得金融服务;二是金融服务具有竞争性,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三是金融机构稳健运行,要求内控严密及接受市场监督和审慎监管;四是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确保能够长期提供金融服务。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普惠金融高度重视。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2015年12月31日,国务院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首次从国家层面上确立普惠金融的实施战略,将普惠金融定义为“要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虽然在着力点、主导力量和完成时间是有所差别,但是更多的体现出的是相互和谐促进的关系:一是服务对象高度一致。让金融服务更多更好地惠及所有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不断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在内的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其他特殊群体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恰是二者的目标所在。二是发展要求高度一致。由于在资金来源、运作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金融扶贫以“造血”的形式不同于以往财政扶贫的“输血”形式,体现了“授之以渔”的理念,着力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而普惠金融同样也不是无偿支持,采取有偿的资金投入方式,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使金融机构在提高贫困户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追求利润。三是产品和服务创新要求高度一致。农村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不足,免抵押、免担保信用贷款等受惠人群实际覆盖面较小。因此,金融精准扶贫需要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扩大有效信贷需求。同样,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也是获得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同样需要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三、农村普惠金融面临的窘境

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保护社会的最基本手段,也就是说,扶贫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基本社会公平和正义。尽管这么多年来,中国在扶贫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積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在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普惠金融还面临着如下的窘境:

(1)收集、识别、鉴定、处理信息难度大。某种程度上而言,在农村并不存在精确的信息,例如有关资产(房屋)、牲口、土地、家庭成员、健康、教育等等方面的信息即使存在,但在收集、鉴定和处理使用上都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2)基层机构、基层政府和客户往往脱节。普惠金融和精准扶贫都是自上而下,基层机构和基层政府对农村的实际情况掌握的尚有疏漏,所以主观意愿和农村客户的客观实际需要之间往往存在脱节。

(3)纷繁错杂的手续使得客户的兴趣降低。在一般情况下,在中国社会,贫困并非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但鉴定贫困则有做不完的手续。因为得到的好处并不多,即使是贫困户对此也不那么感兴趣。

(4)对扶贫效率的追求导致真正的需求被掩盖。在执行过程中,扶贫者对那些真正需要帮助但很难脱离贫困的家庭或者个人并不感兴趣,而只对那些很快就可以脱离贫困、甚至并不是那么贫困的家庭和个人感兴趣,这就会导致真正的有需求的贫困农民得不到有益的扶持。

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建议措施

(1)用好用足普惠金融精准扶贫的政策措施。一是要充分发挥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鼓励金融机构提高配置到“三农”和小微企业等需要支持领域的贷款比例,切实实现涉农贷款的“两个不低于”和小微企业的“三个不低于”目标。二是管好用好扶贫再贷款,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三是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金融服务,保证易地扶贫搬迁相关资金按要求筹措落实。四是要拓宽抵质押物范围,积极稳妥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有效盘活农村存量资产。

(2)推进普惠金融精准扶贫的信用环境建设。一是全面推进金融安全区创建。积极推动贫困地区金融安全区创建,加强区域金融风险监测和评估,将信息收集和风险监测点前移。二是全面推进贫困户建档立卡。建立健全农村贫困村和贫困户档案,为贫困户、贫困村的动态监管和分类帮扶机制奠定基础。三是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积极推动信用乡镇、信用村评定以及农户信用评级结果与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有效对接机制。四是提高贫困户的金融意识。积极开展金融消费者宣传教育活动,改变贫困户“金融不具有普惠性、天生爱富弃贫”的传统金融观念,同时,要使其认识到金融扶贫暂时给予的扶持资金是必须按时归还的,并需承担一定的利息。

(3)加大普惠金融精准扶贫的宣传培训力度。客户的金融知识水平、信用观念、风险意识是构成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做好金融服务,首要是构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系统。因此,推进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亟须对当地的干部群众进行金融基础知识教育和普及,也就是“扶贫先扶智”“先富脑袋,后富口袋”,建议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及共青团组织的协调合作,深入开展贫困地区金融教育培训,通过提升他们对金融本质的认识,熟悉金融工具使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做好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完善普惠金融精准扶贫的风险分散机制。一是要发挥存款保险制度积极作用,维护贫困地区金融稳定,保护贫困地区存款人权益。二是完善抵押担保机制。采取成立担保基金、壮大现有担保公司、引入外部担保公司等多种方式,构建多元化的信用担保体系。通过联合担保、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探索建立政府、银行、担保、保险等多方共同参与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积极提供精准扶贫融资担保。三是健全风险补偿机制。设立专项融资风险补偿资金,分担因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等不可抗力而形成的银行贷款风险。依托农民合作社、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链,整合财政扶贫资金,探索建立村级融资担保基金。四是完善保险保障机制。扩大农业保险密度和深度,通過财政以奖代补等方式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特色农产品价格保险,改进和推广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建立健全针对贫困农户的保险保障体系,为贫困户融资提供增信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君,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的关系研究,《武汉金融》,2017年第3期,84-86。

[2]王克辉,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助力金融精准扶贫,《金融市场》,2017 年 第 36 期(总第 590 期),39-40。

作者简介:

赵大海,(1975-),男,辽宁省朝阳市,财务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大学本科,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财务管理。

(作者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服务贫困地区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工行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The Great Unbanked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