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刚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
1.1高校的目標定位
将创业教育贯穿到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可以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创精神、良好心理素质、创新能力为主的基本素质教育;二是针对少数在创业方面有浓厚兴趣的、有创办公司潜质、意向或是能力的专业教育。使有的学生能在时机成熟时进行创业,大部分学生能以创新的热情在未来的岗位上进行工作创新。
1.2大学生个人的目标定位
大学生应认清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标准,要对自己重新定位,适度转变择业观念,树立健康可行、与市场化发展相契合的积极择业观,摆脱毕业后找一份安逸、固定的工作的思维。其次,主动投入创业教育,促成个人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制度体系
高校要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整合校内各部门的资源。可以设置专门的创业教育管理办公室,在办公室下设规划科、培养科、评估科,开展创业教育的咨询、资源提供、信息服务等工作。各组织成员的结构及其职责要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其他诸如组织的经费保障、统筹规划、日常管理等,都要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要制定专门的创业教育法规,规定基本教育方针、性质、基本任务等,保障创业教育的社会地位。立法保障对象主要涉及创业教育的支持经费、管理机构、师资、知识产权等诸多方面。如在支持经费方面,需要制定专门的经费保障法,规定投入的力度及来源。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3.1拓宽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涉及面
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一方面是使学生对自身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与定位;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了解目前国内创业的形式、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法规,使学生对市场行情、创业基本步骤有一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基于涉海高校的分析了解;再者是通过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思维、强化创新创业能力。
3.2课程设置体现层次感
大一至大四每一年级的学生,其知识结构、专业背景、认知能力、思维层次及执行力都是有一定区别的。大学一年级是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转变关键期,培养其创业意识对以后三年的课程选择、自我定位、活动参与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作用;大学二年级是学生自主选择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大学三年级是强化创业能力的关键期;大学四年级最主要的是获得创业经验,是对创业意识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时期。因此,创业教育课程应采用层次与模块并存的形式,即课程内容、设置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大学的不同阶段开设不同层次的创业课程。
3.3构建与创业教育相契合的教学模式
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科背景、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体现整体性,也要反映出个别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目标应简洁、明确、恰当、符合实际情况,对于课外教学目标,要采用迁移法,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学校需要制定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各学院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整。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持体系
4.1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鼓励相关金融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专项风险资金,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最后,确保专款专用。
4.2完善创业教育交流平台建设
创业教育交流平台主要涉及讲座、经验交流会、相关网站等,为学生及教师进行创业教育的交流学习、获取相关信息、答疑解惑提供平台。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创业教育交流平台建设,一是创建并完善校园创业信息网,宣传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最新政策,分享各地、各高校的成功经验,并做到定时更新;二是利用广播、景观设置、校园宣传栏、橱窗等校内传播媒体,宣传创业成功者事迹及其心路历程;三是定期举办沙龙、论坛、企业家讲座或经验交流会,邀请创业竞赛获奖者、项目获准立项的学生,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创业成功人员、风险投资人、创业校友等,用市场的眼光、切身的经验总结、最新的市场动态拉近同学与创业教育的距离;
4.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的选拔要有合理的标准,既要有专业知识、学术素养等学术背景,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应用能力。第二,创业教育教师培训要常规化。第三,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第四,重视辅导员作用。第五,师资多元化。
4.4强化高校、政府、社会及企业的协作
企业能在资金、项目选择、管理咨询、社会资源上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大众媒体能拓宽信息的获取渠道、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政府能为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以及财政支持;高校又是创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基地。要强化高校、政府、社会及企业之间的协作。高校通过成立专门管理机构,统筹学校科技处、教务处、校团委、研究生院等相关部门的工作,并充当学校、政府、企业之间的桥梁。
4.5营造良好的社会创业氛围
全社会重视并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会对创业教育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将激发学生的创业潜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及能力作为自身使命;社会应转变狭隘的就业期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重视创业教育的发展。
五、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
5.1学校层面的评价
可选择政策落实、课程设置、师资、校园氛围这四个层面。就政策落实方面而言,可从是否认真解读国家相关创业教育政策并根据本校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有效执行,是否制定本校创业教育日常管理的相关文件;就创业教育师资而言,可从选拔任命的程序是否合理、是否有规范创业教育教师与其他教学类型师资队伍之间的竞争机制、是否明确教师享有的科研权利及相关经费支持、是否安排定期培训、是否设置考核和奖励制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就校园氛围角度而言,可从学校创业氛围是否越来越浓厚、学校创业社团的数量是否在增多并受到师生的认可、学生对相关竞赛的参与度、学校设置的专门科研机构的数量及质量等层面进行评价。评价需要的相关定性和定量的依据可以采取填写调查问卷、走访调查、数据统计等方式获取。
5.2学生个体层面的评价
可从创业意识、素质以及能力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创业意识的评价涉及受教育者对创业教育的定位、对相关课程的需求程度,如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锻炼后,是否排斥相关课程的学习、是否认为创业教育是自己大学生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否对创业及其相关活动产生一定的兴趣、在自己整个大学生涯中将如何定位创业教育等;对于创业素质的评价涉及受教育者思维、特质、行为,如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是否更注重创新、视野是否更开阔、思维是否更活跃、是否产生竞争意识;对创业能力的评价则更多地涉及受教育者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实际效果。
5.3教师层面的评价
可从理念和能力两方面进行评价。对教学理念的评价涉及教师的责任意识,如教师是否将创业教育纳入自身本职工作的范围,是否有意识地将创业教育涉及的知识、“企业家”特质、市场发展等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评价,可从在课堂上是否广泛开展启发式、案例讨论式、探索式及参与式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