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all of the Wild》汉译选词研究

2018-10-20 08:10张豫
知识文库 2018年11期
关键词:短诗汉译巴克

张豫

笔者认为要做好选词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弄清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精读全文到能够透彻地了解原作的思想,包括隐含的情感与意义,做到恰如其分的转达。二是尽可能广泛地比较平行文本,以求在不断的比较筛选与淘汰中对每一个词更熟悉,能够做到心中有数,选取最为恰当的词,防止意义的改变。当其中一点很清楚,不需要特别关注的时候,只考虑一点也可以。

1 开篇短诗汉译选词

Old longings nomadic leap,

Chafing at custom's chain;

Again from its brumal sleep

Awakens the ferine strain.

这首短诗放在全文开篇,相当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楔子”,旨在奠定全文思想基调,故要翻译这首短诗,第一点就是弄清本文的思想。作者描写一条狗“巴克”在极地里为了存活,从已被驯化的状态下变得凶悍、机智,逐渐回归自然野性,成为狼群领袖,叱咤荒野的故事。以它的經历的映射社会的弱肉强食,只有能够适应这种残酷并且坚强斗争的人方可存活,也揭示了优胜劣汰的事实。

搞清楚故事的内容和思想之后,方可开始着手进行翻译。第一句中,"nomadic"作为后置定语修饰"longing"一词,应当如何选词来译?一般来说,我们在汉语中习惯漂泊、游荡、流浪、居无定所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人,但在本诗中作为渴望的修饰词,该如何选择才恰当? 参考通常我们用到的“不羁的灵魂”,可以尝试将其处理成“桀骜的”,桀骜指一个人性情倔强,不被驯顺,出自《汉书·匈奴传赞》,通常和“不驯”连用,这里指代野性。接下来,动词词组"chafing at"是该句所表达冲突的中心点;"custom's chain"是束缚主体,要使得译文整体表达有神韵,必须在译文中慎重处理选词,假设把"custom"处理成习惯,这个词是指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泛指某地的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这和桀骜的欲望却是无法联系上的,与原文意义大相径庭,原文表达的意思是不再像之前那样平静,而是酝酿着爆发。故选词要具有“惯常”的意义,而该词不仅仅是针对巴克,也针对人类,故笔者认为“驯化”是可以兼顾两者的。整体考虑,为了追求忠实和达意,根据文意可以译为“古老的桀骜欲望在跳跃,扯动着驯化的镣铐”。

第二句中的重点则是"awaken"这一动词,它与前一句"chafing at"的地位是一致的,旨在表现从那种桀骜不驯的精神在沉寂许久之后被唤醒,那么我们可以参照一些平行文本看一看"awaken"这个词翻译时的选词是如何处理的。笔者参考了《魔兽世界·熊猫人之谜—雷神再临》宣传片台词翻译,其中有一句:"By Zandalari voice he has awakened ", 被译为“赞达拉之声,将他感召”。台词表现的是一位皇帝杀伐、霸道、残暴的形象,如今沉睡的他再度被唤醒。此外,还有一句"Built by slaves, their hearts in chains"被译为“可叹劳奴,披枷带镣”,笔者也拿来作为本诗第一句选词的参考。而对于"brumal"的处理,笔者参考了《权利的游戏》中"Winter is coming"的译文“凛冬将至”以及Ken Follett作品《Winter of the World》的中文译本名《世界的凛冬》。可以看出,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平行文本,参考借鉴,结合我们对当前所处理的原文本的理解,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词。综上所述,第二句可以译为“再次从凛冬的沉睡中,唤醒了野性的曲调”。

所以这首短诗的译文就是:古老的桀骜欲望在跳跃,扯动着驯化的镣铐;再次从凛冬的沉睡中,唤醒了野性的曲调。这首诗是对全文感情基调的奠定,当读者读完故事回过头来再看的时候,会有恍然大悟之感,可谓畅快淋漓,故而这首诗翻译的好坏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读者的阅读享受能够达到何种程度。当然,每位译者的选词都有各自的理由,笔者在此只是给出自己的原则、思路和方法,以提供借鉴。

2 叙述部分汉译选词

叙述相较于诗的翻译就不用太多地考虑“雅”,而是更注重忠实和通顺,但是原作的风格也当尽量留存下来。举个例子,"As Buck sprang to punish him, the lash of Francois's whip sang through the air, reaching him",这句话是说一条狗偷吃巴克的食物,巴克正准备教训它,却被弗朗索瓦抢先用鞭子抽打。首先,不能简单地将"sang through the air"处理成“鞭子在空中歌唱”之类的话语;同时需要考虑原作风格与汉语语言习惯,按照原文本,这是把鞭子拟人化了,以其在空中的发声表现抽鞭子的力道之大、速度之快,表现惩罚的程度之重。按照汉语表达习惯,可以把该句译为“巴克刚准备惩罚它,弗朗索瓦的鞭子已经呼啸而至,抽在它的身上”。笔者查阅了一些小说,不论是比武交手,还是奴隶、犯人受刑,均有“鞭声呼啸”的说法,笔者认为这样的处理是相对比较地道的,符合中文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也保持了原作的拟人化,努力实现保留原文风姿和契合目标语言习惯的融合。

再举一例,"He felt it, as did the other dogs, and knew that a change was at hand."这句话是描写巴克和其他的狗在船上漂洋过海,直到有一天推进器不再发出轰鸣声,它们有了这样的感觉。这里的“at hand”一些变化即将到来,与"around the corner"的意思差不多,意味着海上的日子结束了,就故事发展来说,要展开新的篇章了。这里at hand是一个很地道的说法,让笔者想起授课时课文中出现的一句话"Something must be eating you", 笔者认为将其译为“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或者“你怎么了”均可,因为在中文里一般是这么讲的,而不是像参考译文中给出的“一定有什么事让你心神不安”,其翻译腔略重,不像地道的中国话。举个例子,在CATTI复习参考资料中有一些翻译练习实例因为翻译的痕迹太重,被广大考生提出了质疑,指出复习资料的权威性和完备性需要再行进行推敲。由此可见学习者或读者更倾向于接受顺畅自然的表达方式,但我们也必须要注意将原文的风格尽量保存下来,因为原文是翻译的出发点。回到我们这个例子里,这句话可以译为“和其它狗一样,巴克也察觉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3 对话部分汉译选词

对话的选词对于原文神韵的传达是至关重要的,鉴于本文选取故事是以描写叙述为主,对话部分很少,这里以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选词。"Be a good dog and all will go well and goose hang high",是人刚刚教训完巴克之后对它说的话,意在安抚它,这是明显的大棒加胡萝卜政策,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首先,这句話的意思不会有偏差,因为我们都有过类似的境遇,所以传达情感意义并不难。现在的任务就是把说话人的语气给表现出来,那么应当如何体现才比较恰当?这里不能超越原文,如译成“做一条懂事的狗,你就会前程无忧,万事大吉”。其一,没有把说话人煞费苦心,想要诱导巴克顺从的模样给呈现在译语读者面前,其二,在翻译程度上不忠实,已经属于过度发挥。那么,在保持意义忠实地前提下,参照其他一些与动物相关的俗语,如"smell a rat",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a fish out of water",这次俗语的翻译更注重的是意义的表达和转换,而不是动物形象本身的描绘,所以我们也可以以此为参照,不必考虑原文本中的动物形象在译文中的诠释,所以简单的处理成“你乖乖的听话,就什么事儿都没有”或是“乖乖听话,吃喝不愁”均可。这样的话,狗与人的差别就很明显,狗是借着蛮力与人较劲,而人会借助武器击败动物,还会利用花言巧语安抚它们,这样的比较之下,人的狡猾就显而易见,巴克的单纯和稚嫩也被很好的呈现,这种冲突在后文会是极为强烈的反转。这时候的巴克还是被驯化的状态,其原始的野性还未被唤醒,可以说是比较贴切地表现说话人的语气,及人与狗之间的关系。

正如笔者上文提到,每一个译者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理由去做翻译,就如斯坦纳翻译四步骤里的第一步“Trust”,每个人着眼之处都是不同的;如纽马克认为“成功地翻译从来都不依赖于什么理论”,每个人的见地也是不同的。我们很难界定译文的选词孰优孰劣,译文是好是坏,因为首先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评判,而译者往往都会有足够的支撑,这其实正是翻译艺术性的体现。这也就是一部作品总是有许多译本,一部影视剧总有许多翻拍的原因,有的译本或是翻拍超越了原作,有的却相去甚远,但是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意义。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因为这样而忽视选词的重要性。想要在“达”和“信”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同时满足保留原作风姿和流畅通顺是确实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汉译时选词一定要慎之又慎,译文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口味,但是一定要能传达原作和的意义和精神,不过度发挥,多参照平行文本,深思熟虑之后再下笔,切勿生搬硬套。

(作者单位:信阳农林学院)

猜你喜欢
短诗汉译巴克
沙漏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献出版探微
Chapter 6 For the love of a man 第六章 对人的热爱
Chapter 7 The call of the wild 第七章 野性的呼唤
英美人名的含义
Chapter 4 The new lead-dog第四章新的头犬
巴克的掌控
白居易短诗中的“情”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