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丽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识字、阅读文章、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教育的本质就是如此。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就变得非常重要。
在中国,语文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其它的课程都可以不学习,但语文是必须要学习的,学习语文来丰富人的情感,教人从善,使人明辨是非,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能够走进学生的心中,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打开其情感大门,为其传输各种优良的情感,使学生能更好地成长,人生路走的更加顺畅。接下来我将谈谈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1 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发掘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比较经典、脍炙人口、适合小学生的文章,从方方面面反映出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感情比较丰沛。 比如,老师在备课黄霑的?我的中国心?时,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是爱国主义情感,所有的讲解都要围绕这一主题,直接或间接地向学生传输这一思想,慢慢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老师也可以向学生讲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当时作者处于什么的境地,这样可以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文章的主旨也理解的更加透彻;备课?金色的鱼钩?时,老师要多次阅读课文,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向学生传递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紧接着老师可以向学生补充一些课外知识,讲授长征路上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备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通过讲解卖火柴小女孩悲惨的命运,让学生了解到生活的不容易,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也要同情底层社会人民......
2 向学生明确哪些是优良的品质、值得学习的行为
小学生年龄都比较小,对是非没有明确的判断,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这时老师就要起到导向的作用,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老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对文章中的正面人物加以褒扬,总结其善良、正直、勇敢、高尚等人格特點,歌颂他们的行为,对反面人物加以批判。让学生学习正面人物的优良人格,向这些人物靠近,对一些坏行为、坏习惯加以警戒。同时,老师要有意无意地在课堂上向同学们灌输孝敬父母、友善他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等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如果老师不对课文中的人物的行为加以评析,指出对错,那么学生将失去判断能力,不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
3 向学生布置“情感作业”
情感作业,顾名思义不是普通的家庭作业,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去帮助父母洗碗、打扫卫生、洗衣服或者给父母去洗脚;让学生捡放学路上的垃圾;让学生见到人都要礼貌的微笑…这样的亲身经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好习惯,比在课堂上一遍一遍的重复让学生养成好行为的效果要强得多,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的性格特点,小学生也会很乐意的去做这些事情,日复一日,这些好行为就会在孩子身上常驻下来,影响孩子一生。通过我的教学经历发现,那些走上违法犯罪的人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从小没有形成好的行为,具有一身的坏习惯,而那些成功、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从小就能够约束自己不做坏事,从小就养成了很好的习惯。所以“情感作业”是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很重要的一环,是一项有意义的实践作业。
4 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情感心得体会
老师在讲完每篇课文后,可以留给学生一些时间去思考和领悟,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情感,自己总结出来的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老师讲的并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并查阅一些参考书写一篇观后感,介绍自己受到了怎样的精神感染、精神洗礼,这种方式比较适合高年级的小学生,学生通过笔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这对学生的作文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写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尤其是对一些经典课文更要采用这样的方法。
总之,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打铁还得自身硬,自己内心必须是丰富的情感大世界。认真仔细钻研语文教材,加深理解文章的主旨感情,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牢牢抓住一个“情”字,以情动人,真正体现语文学科“人文化”的特点。在课堂上饱含激情,用各种手段把情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教师也要积极的去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联想,激发学生的感情,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作者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