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梅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件,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当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呈现上升态势,特别是在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课程针对性、教育渠道及心理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此,亟待采取必要的积极措施,把脉问题,纾解对策,来促进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向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道路。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重要的素质课程之一,也是提升职业教育人才优势的基本内容。然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并不乐观,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上升态势。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关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并从薄弱环节抓起,促进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健康、良性、规范发展。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胜任未来职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而当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整体不容乐观。自卑、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等问题突显,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其主要问题归结如下:
1.1 心理健康咨询工作落实成效不足
从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及工作开展现状来看,尽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室,但其在师资配置、设施管理、心理指导及常态化工作中并未显现成效。事实上,很多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不愿去咨询室,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咨询室地址;即便有学生进咨询室,但对教师的评判缺失信任;另外一些学生对心理咨询报以嘲笑。一些高职院校也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心理课程与心理咨询脱节,虽然也有高校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但多为应付工作检查,并未深入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工作。
1.2 缺失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在渠道建设上,主要是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知识讲座,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水平。心理健康课程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媒介,但对于很多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课时少,远未达到教育部门规定课时数量;还有一些院校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难以满足学生对心理知识的学习需求。
1.3 三级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联动短路
从教育部相关文件中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应该建立校级、院系级、学生班级三级联动心理健康网络,并从职责分工上给予协调管理。但一些院校,工作规程上设置了三级联动网络,却经常出现联动短路,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实效。如在职责分工上,三级联动机制多为应付检查,重网络轻联动问题突出,缺失三级联动常态化工作内容。虽然配置了设备、人员,但工作形同虚设,并未真正启动,导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疲软。
1.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不到位
从课程教育与实施中,多数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但问题颇多。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多囿于教室,缺失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室的局限性,制约了心理课程的开放性,也导致教学内容、形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同时,在课程教学模式上,多以教师的口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心理课堂活动设置偏少,学生多以书面作业为主,缺失科学性。另外,在教学内容上,针对性不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沿用高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学生特点不一致。
1.5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需要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来支撑,但从高职心理健康师资来看,专业性水平不足,特别是一些院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兼职教师、非心理学专业教师来代课,制约了心理健康师资专业化建设。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历结构上,本科为主,而心理学专业占比偏少,一些转岗教师偏多,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拥有心理学硕士、博士教师屈指可数。在生师比调查中,普通高校生师比应该为1:5000,而高职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应的心理学教师数量却不增长,生师比过大,师资紧张,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强度大,效果差。
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更要狠抓、抓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整体落后于普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上,不能照搬本科高校模式,要强盗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职业性特点,针对性的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2.1 明确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地位,完善心理辅导制度
高职教育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在高职生学业录取分数低条件下,高职教育的特色性不强,影响了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层面的重要地位。加之一些院校人才定位模糊,过于强调专业课程学习,忽视心理教育。高职阶段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自卑、焦虑、偏激等情绪,也给高职教育带来影响。因此,加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特别是在制度上,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学院实行四级联网心理健康教育联动心理健康网络,建立校级、院系级、学生班级、学生宿舍四级联动心理健康网络,并从职责分工上给予协调管理。一方面,出台心理健康辅导基本制度,以国家政策和法规为导向,来明确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任务、方法、形式及具体内容;另一方面,细化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如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将心理教育与学生德育工作齐抓共管,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再者,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明确各院系心理健康辅导小组职责及人员,并着力做好院系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责任人,协同院系学生部、宣传部、教务处等部门,共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展开。另外,要发挥各级学生党团组织、社团的影响力,以班级心理委员为成员,组建多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动态小组,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及早发现问题并干预。
2.2 注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化建设,提升实效性
高职学生具有特殊性,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有特色。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而是要融入到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明确其重要育人地位和目标,根据高职生不同年段发展实际,确立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如一年级心理教育的重点是“找心”;二年级心理教育的重点是“强心”;三年级心理教育的重点是“成心”,要让学生从中找回自信、增强信心,成才成功。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忽视对高职学生心理体验。课堂授课模式要创新,要打破单纯的讲授,要突出学生心理体验,变革教学模式。一方面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联系生活,感知自我心理变化;另一方面,结合地方优势,实行了学院、地方联动措施,学院成立了“微爱YOUNG青春健康俱乐部”。 由苏州市计划和生育协会、高新区卫生和计划局、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三方共同建设打造的一个青春健康教育平台,共投入资金65万元,面积200多平方米,不仅面向在校大学生,同事面向企业青年、社区街道居民,开展同伴教育、防艾教育、禁毒教育、生命急救培训、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活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2.3 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抓手,全面推进心理教育工作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院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要细化制度,认识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立足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真正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展开。一方面,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地位,统筹安排各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给予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长远规划;另一方面,要转变理念,树立心理健康教育与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目标,挖掘一切力量、整合一切资源,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上,高职院校要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注重课程教学的主渠道地位,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梳理与完善,建立与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如借鉴其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果,把握高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识别自我、识别心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能力学习中,做好心理调适。再者,积极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校园广播、校园网、组织不同形式的集体教育活动,如心理情景剧比赛,展开相关工作,学院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举行每学期的心理情景剧比赛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增进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性,让学生感受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激发对自我的认知,增进自主学习动机,善于从学习中发现问题,从解决问题中增强能力。校园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发挥心理咨询室及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联动机制的作用,将校园文化、心理健康、思政教育工作统合起来,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4 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心理咨询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关键在于师资,特别是具备过硬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能夠结合学生心理变化,提供专业的、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要能够结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确立工作方向,制定规范、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关注优秀心理咨询师、心理教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要结合长远规划,引入高水平、专业化教师,坚持以生为本,关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院每年组织心理健康教师相关教师以及各二级学院的心理对接老师参加校、市、省以及国家类的各种培训和学习。为教师队伍壮大、提升创造条件。如构建心理学教师培训机制,增强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完善高水平心理学硕士、博士引进计划,增强心理学教师的归属感、成就感。另一方面,注重教师激励机制建设,特别是围绕心理健康教育,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改革教学模式,焕发课堂教学活力。如加强体验式教学,丰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能够从活动体验中,增强对心理学的认知,自觉改善心理情绪。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高职院校要着力围绕高职学生心理教育需求,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如利用现代新媒体,引入微信、公众号等手段,来挖掘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全面规划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推动课程改革,打造高素质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载体,以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媒介,让更多的高职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自觉树立健康的心理理念,强化心理品质。
(作者单位: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