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爱艺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分与合是认识客观世界常用的方法,是学习加减法的基础,也是学生的数学知识有着重要作用的板块。本课让学生在操作中从认识数的组成体验分与合,把分实物抽象成分解数,从数的分解体会数的组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形象的理解分与合的关系呢?下面就4的分与合的例题教学谈谈我的做法与反思。
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导入,利用手指这一人人都有的天然学具,在看似随意的摆弄中,简洁而又有趣地让学生学会了4的分、合。正反两面看的变化,巧妙地将有联系的两种分法进行了沟通,有利于启发学生从更高层次上理解数的分与合。在口述分成的时候结合手掌打开的动作,说合成的时候学生结合手掌做合起来的动作,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高,而且没有出现把分成与合成表述错误的现象。看着学生们学的这么开心我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是让学生把4个手指分一分,这实际上仍然是让学生跟着老师的要求操作,学生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何在?学生在被动的操作,老师的这一指令性行为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不自觉的跟着我预设的内容、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走!于是,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并进行了教学尝试。
【教学片段】
师:猴妈妈有两个猴宝宝,一个叫欢欢,一个叫乐乐。一天,猴妈妈拿了4个桃子分给两个猴宝宝吃。
第一次分完,多多就大叫“我不乐意,我不乐意”。
师:猜猜看,第一次猴妈妈是怎么分的?(用桃子图片摆一摆,并汇报)
生:欢欢分到1个,乐乐分到3个,欢欢分到的比乐乐少,所以欢欢不乐意。
乐乐说:那怎么办呢?
欢欢说:我们俩交换吧!
师:乐乐会同意吗?为什么?(摆一摆图片,再回答)
生:因为交换后乐乐只有一个桃,比欢欢的少,所以乐乐不同意。
追问:从两次分桃的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两次都是把4个桃分成1个和3个。
生2:第一次分桃的个数交换就是第二次分桃的结果。
师:怎样分,兄弟俩才能都满意呢?(摆一摆图片,再回答)
生:每个猴宝宝分2个桃,分得同样多,它们就都满意了。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我利用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引入本课的学习,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了学生的眼球。所学知识是与学生兴趣爱好相关联的。每一次提问都恰到好处,即能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而且又是学生的能力所能达到的。这节课的教学我扮演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通过帮助、引导来完善学生的讲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可见,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实施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把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有效地探究,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成功之旅,从中感受数学之美,体会探究之乐,获取成功之喜。
这一内容的两个不同教学过程,教学中要让学生主动的去参与、体验分的过程,而不是由老师牵引着学生走,进而真正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源于教学方式的变革,两次教学展示的是学生动手操作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进行,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化引起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才会带来教学的有效。
1)创设情境,让学生想探究
教育家苏粗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们没有学习兴趣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在教学中第一次给欢欢和乐乐分完桃子,欢欢大叫“我不乐意,我不乐意”让学生猜一猜猴妈妈怎么分的,学生很快得出了方法。接着欢欢说:“我们俩交换吧!”我提问:乐乐会同意吗?为什么?自然的激情了学生再次操作探索的欲望。当学生发现第一次分桃的个数交换就是第二次分桃的结果,此时,我又问:“怎样分,兄弟俩才能都满意呢?”自然的引出了第三种分法。
2)搭建平台,让学生能探究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可操作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使其大膽去发现,把“教数学”变成学生自主地“学数学” 。整个探究学习过程,教师没有越俎代庖,学生每听完一段故事内容,老师只是适时的提问。小朋友就知道了手中的小棒操作摆一摆、分一分,亲身经历和体验了科学地研究问题的全过程,从中主动建构新知,体验学习的成功,感悟探究的快乐。
(作者单位:南京市立贤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