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亚奇
陶艺教学作为美术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成功渡过学习的倦怠期,从而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结合陶艺课程开设过程中的教育实践,从自身条件出发,总结以下几点经验:
1 正确分析课程受众群体,力求因材施教
我院陶艺校内实践教学是针对学前教育本专科学生,而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走上幼师这一工作岗位,他们所面临的教育对象将会是3-6岁的学前儿童。那么,我们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就不能仅仅考虑一个被受群体。
首先,被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差异较大。学前儿童正处在感知的萌芽期,他们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幼儿有其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美好情感。在实施陶艺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幼儿拿到泥巴的时候,眼睛里流露出来的是兴奋的目光,在制作的过程中,尽管他们很努力的跟着老师的步骤在做,但是作品与成人作品相比较还是有较大的差异,这就源于幼儿对事物的感知与成人有所不同,他们无意识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自己的感受和对事物的理解,使得作品更加具有艺术灵动性。而在校的幼师群体审美和模仿能力已经在一定的高度,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同于幼儿,在陶艺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在校大学生拿到泥巴的第一反应基本上都是“好脏啊!”这样的感慨。这样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就必须试行有目的性的被教育的模式。
其次,被教育对象对技术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作为学前儿童对他们来说技术只是用来辅助他们完成作品的,只要不违背大的原则,例如,陶艺制作过程中密闭的空间要打孔,防止烧制过程中爆炸;形体之间的连接处要摸泥浆、压泥条等等,他们就会任意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因此,幼儿的陶艺教育不能拘泥于技术的教育,而是更加注重其与物象的现象和联系,注重其创意性的引导。在校大学生的技术接受能力较强,想象能力则较弱,在陶艺教学的过程中技术的学习是我们完成作品的前提,想象力的培养和开发也是很重要的教育环节。群体的差异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对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法不断改进和调整。
2 课程设置合理化、教学手段多样性
2.1 多学科交叉学习、合理设置课程
受教育群体的差异,要求授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严格备课,多方面、多角度、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学前教育专业陶艺实践课涉及美术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健康活动等多门学科,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有针对性的将各门学科融汇运用,不仅教会学生“怎么学”还要教会学生“怎么教”。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上,首先要重视理论讲解,告诉学生我们学的“是什么”,我们在“做什么”。我院每学期有32课时,每周只有2课时、90分钟,这对于陶艺教学是十分不利的,陶艺教学的特点就在于作品制作周期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在客观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只有从课程本身进行调整,将理论、技术讲解课压缩为4课时,省掉课前准备阶段,在实践中讲解技术理论,在作品分析过程中讲授中外工艺美术史的理论知识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将课程分为四个模块,动物篇、植物篇、人物篇和综合篇。动物、植物、人物篇各8课时,前两个课时有教师领学,分步骤,手把手的教与学,中间四课时学生自由发挥,教师从旁指导,最后两课时,教师命题,学生创作,学生讲解作品,教师点评。综合篇是在前三篇基础上,采用项目教学法完成,共4课时,在整个的制作过程中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课堂的主体是学生,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授课水平和讲解能力。
2.2 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陶艺实践教学中我们积极尝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以赛促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单方面将知识、技能教授给学生的过程,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讨论法”则是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是将有趣的议题通过讨论的形式得出正确结果的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直观演示法”是陶艺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陶艺的制作不能光停留在口头上,看似简单的实践步骤,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的問题,直观演示法的运用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2008年我院美术系先后建立了两个陶艺工作室,设置了两个大规模的展厅,这为“参观法”在我系陶艺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除了组织学生校内参观,我院还积极与博山美术陶瓷厂的双城窑工作室联系,通过参观、考察、调研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入了解陶艺。“练习法”主要考察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是实践课教学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光说不练等于没练,只有通过练习才能找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学习的意义之所在。2015年我院“项目教学法”在全院推行,改变了以往课堂上教师主导状态,重点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设计目标任务,各个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做结课点评。“任务驱动法”的实施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赛促学”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来的经验,学生的学习往往会出现倦怠期,没有强大的目标驱动,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院学生的倦怠期往往出现在开学后的第九周,也就是期中考试前后,为改变这一状态我们积极尝试加入各种类型的比赛,例如,实践技能大赛、期中汇报比赛等各种类型的比赛,以赛促学,调动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成功渡过倦怠期。
3 整合优势资源,多渠道、多途径谋发展
3.1 建立“工作室”的培养模式
在我国北方陶瓷产区,陶艺工作室是促进陶艺事业发展的一股强大力量。将“工作室”的培养模式引进高校,有利于学生提前进入和适应工作环境。我院陶艺工作室与产区工作室长期合作,以培养实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这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为学生的就业扩宽了途径。“工作室”的学习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任课教师学习的过程,从主观能动性是积极主动的,从知识掌握的程度讲,“工作室”的学习更加全面和扎实,学生在协助教师工作的过程中学到的实践知识远远超过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例如,陶器的烧制,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的仅仅是它的烧成温度和烧造设备,但在“工作室”实践中,教师会在每个环节对学生言传身教。窑炉在烧制过程中每分钟上升的温度,气体的颜色,窑炉发出的声音,不同泥料、油料在每个温度段的变化,遇到紧急情况的处理措施等等只有在“工作室”学习中才能完成。
3.2 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强大的师资队伍正是我们高校的优势所在,经过沟通我院与世纪学校挂牌成立了陶艺实训基地,定期在世纪学校开展陶艺培训课,假期还对其有基础的美术教师进行培训;世纪学校则为我们学前教育的本专科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机会,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优势互补。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产学研合作表明, 企业是产学研合作成功的主体。潍坊科技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自2013年成立以来,积极与潍坊、寿光等地的中小学、幼儿园合作,先后与寿光市一中幼儿园、寿光市育才集团、寿光市世纪学校等办学机构合作,加强教师的交流与学习以政府作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连接的桥梁,政府统筹协调,积极促进地方高校与地方教育企事业单位的项目合作,主动组织研究并发现我院与企事业单位各自的优势,整合优势互补,创新本地特色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建立适应当地幼教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教育教学体系,建立精干的、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教师队伍,发挥实践教师的科研优势,以科研带动生产和学习;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促成学生与企业间的顶岗实习,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加强与企业间的项目合作,实现利益共享。
(作者单位:潍坊科技学院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