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昌
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协助、分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攻鼓子”保护和传承的重任,义不容辞。
1 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攻鼓子”进校园的意义
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锣鼓是中国独有的民族音乐,是中华国粹。在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普及锣鼓艺术,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继承发展锣鼓文化深远意义。武威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出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流传于现代的攻鼓子的完整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发展工作刻不容缓。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攻鼓子,以及关于国家提出阳光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来增强青少年体制的战略举措,以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生在活动中历练了身心,强健了体魄,陶冶了情操,感受了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情感,培养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懂得从自身做起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攻鼓子”在校园的保护和传承实践验证
攻鼓子是流传于古凉州大地的一种民间团体舞蹈,是勤劳智慧的凉州人民在隋唐《西凉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祈求神灵、祭祀先祖、欢歌丰收、庆祝胜利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种民间鼓乐舞蹈。
“攻鼓子”实实在在的反映了北方劳动人民默默奉献、辛勤耕耘、在小地方干大事业的伟大创造和风土民情。从“攻鼓子”身上焕发出来的熠熠光彩,更加深刻地看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看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热情豪放的品质和对世界文明的辉煌贡献。
“攻鼓子”之博大精深的艺术魅力,形成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与不断追求、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科学态度,达到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目的。同时学生们在活动中了解家乡、认识了“攻鼓子”这门民间艺术,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懂得从自身做起保护与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3 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最佳途径
在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普及锣鼓艺术,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继承发展锣鼓文化深远意义。在青少年群体中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工作,对于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作用。
将这一文化遗产融入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师生非遗校园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师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学校是人的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倡导和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通过学校教育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无疑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选择。在校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传承人现场技艺演示,“非遗”专家学者专题讲座、专家与青少年学生面对面交流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刻理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激发他们的热情,进一步增添校园文化建设新的特质和气象。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从小做起,从学生做起。用教学的方式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通过采用课堂讲解、演示、练习、课后训练等方法,学习和巩固“攻鼓子”技艺等教学手段,让青少年更直观生动地认识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魅力,增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校真正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优秀文化人才的重要阵地和示范“窗口”。笔者认为校园确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有效途径之一。
4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困境
在学校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主要依托当地传承人的指导教学或相关专业教师的指导教学,把传统文化传承人转变到一个授课教学者的角色,需要长时间的尝试和积累,相对而言,相关专业教师也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如果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形成,在学校的开展就只能是技艺了解,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浅显认识。其次,经费投入也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证。政府应该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用在学校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并将这项工作纳入当地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最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书籍现在还很少,也没有纳入学校的正式课程,如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学校得到真真实实的落实,这也是我们发扬民族文化所面临的困境。
5 結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攻鼓子”是人类的精神遗产,是一个民族生活的历史遗存,也是民族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是这个民族的活化石。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路,让我们从校园开始,世代传承,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才不会被中断,精神家园才能真正的得到守护。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下双镇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