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大总统”制始末

2018-10-20 04:24谭月清
知识文库 2018年9期
关键词:大总统中华民国袁世凯

对于辛亥革命后建立且定都南京的中华民国采用“大总统”共和体制,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进行了长期的艰辛探索。伴随着中华民国移都北京演变为只有民国之名、没有民国之实的北洋军阀政府,孙中山先后探索和实施了“临时大总统”、“非常大总统”,直至护法运动失败,“大总统”制退出中华民国共和体制历史舞台。

近代中国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迫,以至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民族救亡图存,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顺应历史发展方向,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尽管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对中华民国建立“大总统”制进行的艰辛探索,仍然留下了珍贵的政治遗产即再次证明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走不通,正如毛泽东指出:“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

1 “大总统”制的产生与确立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1866年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个农民家庭。早在青少年时期深受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反清事业,自诩“洪秀全第二”。1879年随母赴美国檀香山,并在其长兄孙眉资助下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式文化教育。1883年孙中山自美国檀香山归国后,目睹清政府在中法战争中的卖国、专制和腐败,萌生反清念头并参与早期改良主义活动。自1894年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孙中山开始由改良转向革命。1894年11月,在美国檀香山成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反清“兴中会”组织,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革命纲领。主张推翻清朝帝制后,建立一个像“美利坚合众国”式的“总统制”国家。如在1900年庚子事变期间,孙中山曾拥戴李鸿章、刘学询组织广东独立政府,其主政者“称总统”。这可能是孙中山使用“总统”的首次记载。但在以后的革命岁月中,孙中山多次出入香港及英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和日本,接触资本主义国家多了,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比较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种政体(总统制、内阁制)后,1903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演说时提出:“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在另一场演说中再次强调:“我们需要的是一位治理众人之事的总统”。这是孙中山较早提出要建立“总统”制国家。并在1905年日本东京通过的《中国同盟会纲领》中规定:“宪法制定之后,由各县人民投票选举总统以组织行政院,选举代议士以组织立法院.其余三院之院长,由总统得立法院之同意而委任之,但不对总统、立法院负责,而五院皆对于国民大会负责。” 在这里,孙中山很明确“由各县人民投票选举总统”。1906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进而提出“大总统”制概念,“大总统由国民公举”、“国民公举大总统”。“大总统”与总统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包含的意思不尽相同。这说明孙中山所追求的“大总统”制,与西方国家如美国、法国等实行总统制是有所区别的。尽管后来孙中山在许多地方把“大总统”和“总统”连用,如1913年2月在日本与记者谈话就称:“即使余被推为大总统,亦将辞不就任。较之于就任总统……。” 1913年4月复袁世凯电称:“北京袁大总统鉴:选举总统办法……”等 ,但在孙中山心目中,“大总统”制是他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要建立的国家应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

2 “大总统”制的实现及演变

“大总统”制从文本到实现的完成。孙中山自举起反清革命大旗,虽然经历多次失败但仍一往无前,终于在1911年10月爆发的武昌起义中取得成功,建立都督领导的军政府,全国数省纷纷响应。这可能是受中国同盟会章程规定起义首领为都督的影响。1911年11月9日,为联络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和赞成共和,黄兴按照孙中山制定的《中国同盟会宣言》“大总统”制要求,允诺袁世凯“反正”事成后,可被推举为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也曾致电袁世凯,“公果能归来乎?与吾徒共扶大义,将见四百兆之人,皆皈心于公,将来民国总统选举时,第一任中华共和大总统固然不难从容猎取也。”宋教仁亦称“正式大总统非袁公不克当此选。” 1911年11月30日,全国起义反清的14省赴湖北代表在汉口英租界集会,筹备成立临时政府。12月2日,黃兴等革命派作出决定,“如袁世凯反正,当共举为临时大总统”。12月11日,上海和汉口两地的17省代表来到南京,继续商讨建立中央政府大事。12月14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一致决定根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选举大总统。此时各省代表分成支持在湖北首功的黎元洪以及黄兴两派且相持不下。12月15日,各省代表获悉袁世凯赞成共和,决定暂缓选举临时大总统,虚位以待袁世凯反正。此时,南方革命军代表伍廷芳负责与袁世凯派出的议和代表唐绍仪进行南北议和谈判,到12月20日,双方终于达成秘密协议,“先推翻清室者为大总统”。正当南方革命政府推举大总统处于紧要关头之际,孙中山回到上海。12月26日,孙中山在上海会见各省代表会议代表时,明确指出“要选举,就选举大总统,不必选举大元帅,因为大元帅的名称,在外国并非国家之元首。”12月28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预备会。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一致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至此,孙中山一贯倡导的“大总统”制完成了从文本到现实的实现。

“大总统”制的演变。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后,有关“大总统”制职权就在革命派内部存在争议。早在1911年12月26日,刚刚回国的孙中山与同盟会骨干商议临时政府方案时,当场与宋教仁发生了激烈争执。孙中山主张“大总统”制,宋教仁主张内阁制。对此,孙中山认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吾人不能对于唯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制之法度。余亦不肯徇诸人之意见,自居于神圣赘疣,以误革命之大计。”]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不久,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这样,南北双方按照南北议和的约定,清帝退位后,由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只得辞职,但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和原来主张大总统制的革命党人又改变了对“大总统”职权的态度,考虑用法律手段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宋教仁趁此机会建议修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将大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孙中山等转而全力支持宋教仁在“临时约法”中将政体改为内阁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大总统的权力进行了严格限制。“临时约法”很快获得临时参议院的通过,并且于1912年3月11日公布于众。从此,中华民国“大总统”制演变为“责任内阁制”。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清廷逊位后,孙中山遂于2月14日宣布辞职,几乎与此同时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后“临时大总统”改称为“正式大总统”。从此开启了中华民国北洋军阀政府统治的黑暗时期。需要指出的是,当中华民国从南京北迁都北京后,袁世凯当政的中华民国已经不是孙中山所建立的中国民国了,即只有民国之名,没有民国之实,无论是“大总统”制或“责任内阁”制都已名存实亡,使原来资产阶级革命派历尽千辛万苦建立的资本主义政府演变为实足的北洋军阀政府。

3 “大总统”制的消亡

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大总统”后,逐步暴露出其假共和、真帝制的本性。先后破坏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南京政府时期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镇压资产阶级革命派,并一步步走向帝制。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继续革命,反对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在第一次护法战争期间,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成立护法军政府,就任海陆军大元帅。1918年受桂系军阀挟制而被迫去职。第二次护法战争期间,1920年11月29日至1921年5月4日改任总裁。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改任“非常大总统”,但翌年因陈烔明叛乱被迫下野。1923年孙中山再回广州发动北伐,重建大元帅府,又改称“大元帅”。在这些日子里,孙中山先后四任最高领导人,但只有一次称“大总统”。由此可见,“大总统”制已时过境迁。既就是在后来蒋介石推翻北洋军阀政府,重新建立南京政府时期,“大总统”制也没有得到延续,而是改为国民政府主席而非“大总统”。1948年5月改称所谓中华民国总统。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湾复任“总统”,也不称“大总统”。“大总统”制在中华民国共和政体上彻底消亡。

作者简介:谭月清(1973-),女,广东湛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大总统中华民国袁世凯
等候袁世凯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劳动英雄”木奖匾探析
民国李剑琴及其《健与美》发微
1916年民国首次司法官考试
袁世凯五姨太一语成谶
蓝、绿台湾政治定位变化新态势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印”今何在
从舆论导向看武昌起义后的“拥袁弃孙”
民初《大总统选举法》出台的条件与原因初探
“原件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