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要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土地荒漠化形势,探索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荒漠藻类是荒漠治理中的先锋拓殖植物,研究利用荒漠藻类成为荒漠地区生态治理的热点。本文简要介绍了荒漠藻的种类及应用优势,分析了沙土—植物—微生物荒漠生态模式,以微生物促进藻结皮生长,以期为荒漠化的有效治理提供新途径。
关键词 沙漠;藻结皮;微生物;生态模式
中图分类号 Q9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3-0229-01
相关研究资料显示,中国目前依然是世界上受荒漠化、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到261.16 km2,占国土面积的27.20%[1-3]。我国土地荒漠化问题日益严峻,一直被科学家所重视。利用自养拓殖生物——荒漠藻,开辟治理新途径,成为荒漠地区生态研究的热点。在藻结皮能够有效治理荒漠的机理已基本探明的情况下,关于促进藻结皮生长方面的研究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微生物。
1 荒漠藻简介
荒漠藻类(desert algae)是荒漠中的先锋拓殖植物。在演替的初始阶段,群落组成往往由不同的藻类占优势,再进一步向更高的苔藓、地衣及高等植物演替[2,4]。以藻类为主体的结皮称为藻结皮(algal crust),主要是丝状蓝藻和球状绿藻占优势。其中,微鞘藻属(Microcoleus)、伪枝藻属(Scytonema)和爪哇伪枝藻(S.javanicum Born et Flah)是藻结皮的先锋拓殖优势物种[2-5]。
据资料显示,藻结皮能够有效治理沙漠的机理已基本探明,藻丝细胞外的黏胶层、胶鞘能够有效地吸收8倍于体重的水分[2],保持自身水分充足。藻类的丝状体同沙粒缠结并分泌大量多糖和有机胶体,改变荒漠土壤的松散结构,可以抗11级大风,减少1/6以上水流的侵蚀[2-3]。有的藻类则以休眠孢子、厚壁孢子等形式度过极端环境。脱离极端环境后,藻体各代谢酶活性在吸水后几十分钟就可以达到较高水平[2]。
2 沙土—植物—微生物荒漠生態模式
在利用藻结皮治理荒漠的研究中,大部分试验研究目的是探究藻结皮在荒漠中生长的机理,并利用机理促进荒漠藻结皮的生长(如人工藻结皮[4]),从而达到促进演替的目的,为治理荒漠化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研究重点将藻类与微生物联系起来的研究较少。但实际上藻结皮的生长应该是藻类、微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大气降尘和粉粒在沙表层堆积、下沉,还有雨滴的冲积等物理作用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藻类的生长又为荒漠微生物提供营养[2-3]。藻类具有抗逆性的特性,微生物同样也具有此特性。如:能够固氮、固碳或向胞外分泌多糖的微生物等能够为土壤提供营养,且微生物可产生胞外代谢物,起到胶结作用,也能够增强土壤表层的稳定性,抗风、抗水流侵蚀等。藻类与微生物的双重作用,可增强藻结皮抗逆性和增殖能力,使其能够在更苛刻的环境下生存,快速生长藻结皮。
藻结皮中氮的积累有助于生物量增加和微生物的联合[6]。此外,陈兰周等[2]认为藻类鞘表面往往有许多细菌着生,可能是细菌的生长为藻细胞的生长提供了一个高浓度的CO2环境。邱 东等[5]利用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中分离1株寡营养细菌证明了其不仅能够促进其他微生物生长繁殖,提高土壤中全磷、全钾、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而且还提高了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有该寡营养细菌存在的试验地块蓝藻生长量显著增加,而对照组的蓝藻极少。可见,藻结皮是沙漠藻、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3 结论
传统的藻—草—灌—乔的荒漠生态模式应转换为沙土—植物—微生物[5]荒漠生态模式,对荒漠化的治理才更具有科学性,才能达到更高的治理效率。藻类为植物的先锋种类,而微生物则是形成结皮的组织者和建设者[7-9]。因此,在研究沙漠藻结皮的过程中,对微生物的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10-12]。
4 参考文献
[1] 冯莉莉.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2] 陈兰周,刘永定,李敦海,等.荒漠藻类及其结皮的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2003(2):28-31.
[3] BARBERO-SIERRA C,MARQUES M J,RUIZ-PEREZ M,et al.How is desertification research addressed in Spain? Land versus soil approa-ches[J].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2015,26(5):423-432.
[4] 景丽百合,刘左军,徐文,等.室内混合藻种荒漠藻结皮培养条件优化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7(1):41-44.
[5] 邱东,程争鸣,张元明,等.寡营养细菌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土壤环境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2012,29(1):148-154.
[6] BELNAP J,PHIHIPS S L,SMITH S D.Dynamics of cover,UV-proteetive pigments,and quantum yield in biological soil crust communities of an undisturbed Mojave Desert shrubland[J].Flora,2007,202(8):674-686.
[7] 刘永定,李勇,刘旭,等.人工藻荒漠生态修复技术:以围场满族自治县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7(12):252-254.
[8] 杨利云.甘肃民勤半荒漠地区人工藻结皮的固沙效果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7.
[9] 鲍婧婷,王进,陈翠云.固沙植被区生物土壤结皮中蓝藻群落的多样性[J].中国沙漠,2015,35(6):1592-1598.
[10] 唐倩,周楠,唐东山.荒漠蓝藻抗逆性及应用研究进展[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4,34(11):34-37.
[11] 吴丽,张高科,陈晓国,等.生物结皮的发育演替与微生物生物量变化[J].环境科学,2014,35(4):1479-1485.
[12] 饶本强,刘永定.荒漠生态系统中的先行者:荒漠藻类[J].生物学通报,2011,46(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