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婵
摘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本文从注重培养观察主题图的能力,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 注重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和注重直观操作四方面阐述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既能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解决问题”的启蒙阶段,更是难上加难。下面针对低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谈谈几点体会:
一、注重培养观察主题图的能力
1、收集数学信息
新课标教材把信息和问题都融合在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情境图中,但也增加了学生从图文中选取有用信息的难度。正确理解题意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培养学生观察主题图的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捕捉情境图中有用的信息,并且既要注意文字信息,也要注意隐藏的图画信息,将纷繁的情境转化成数学问题。
如,二年级下册30页的第1题 :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找出“我们有5个人”这个图画中的隐藏信息,加上文字信息“我们做了30个风车”,才能求出平均每人做几个。
2、整理数学信息
教师要引导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去筛选所需要的有用信息,排除题中给出的多余信息。要求学生用三句话,即两个信息和一个问题来表达数学问题,这过程就是学生整理数学信息、初步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
二、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训练
1、分析数量关系,梳理思路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问为什么要这样算,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
在教学一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说出简单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清楚算法,明白算理。如:运走了8箱货物,还剩4箱,原来有多少箱货物?要引导学生说出运走的箱数加上剩下的箱数,就可以算出原来有多少箱货物。
学生用语言表述解题思路,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明白算理,有条理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开放性练习,拓展思路
教学时可以进行根据条件提问题,根据问题补充条件的练习,这是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手段。通过训练,使学生看到相关联的两个条件能提出问题,看到一个问题一个条件就能意识到还要补充什么条件。这一训练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型,加深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数学能力,也为今后教学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提出中间问题做准备。
三、注重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教会一些学生解题的基本策略,使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性。
1、线段图
线段图是最好的“数形结合”方式,把抽象的题意变成数学模型直观地再现出来,是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办法。通过画线段图,能更好地理解题意,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对数量关系体会更深刻,理解更彻底,难点便可迎刃而解。
2、比较
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异同,在比较中理清数量关系。如,学生由于对“倍”的概念不清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两类题目经常混淆。在教学中可有意识地将这两类题目进行比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倍”的意义。
3、倒推
在解决问题时,有些问题如果从条出发,用顺向推理的方法很难解答,如果从问题的结果出发,从后往前逐步推理,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四、注重直观操作
由于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概念理解较差,因此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还需要通过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直观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教学中的重难点变得具体形象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我前面有9人,后面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很多学生都脱口而出有14人,我没有马上否定他们的答案,而是启发学生用画圆圈来验证一下。在图画的帮助下,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白了原來还要加上“我”,所以一共是15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感悟解题的基本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思维,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