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珏
北京求实职业学校的贾若老师的微课《两岸一家亲》再次验证了我的一个观点:好的微课=好的教学设计+好的媒体设计(制作)。
很多教师认为,微课既然也是“课”,那么只需按照教师上课讲授的方法照搬即可。但事实上,教师讲课的现场效果可能很好,但一旦通过镜头摄录下来(或录屏),再播放给屏幕前的学生看时,大多感觉平平。这就是只有好的教学设计,而缺乏好的“媒体设计”所带来的后果。
虽然,面授教学与微课的基石都是“知识讲授”,但也有不同之处。
面授教学是在特定空间面向特定群体的“交互式”知识传播。因此,在讲授前的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固然非常重要,但现场的氛围调动、互动生成、随时调整也起到决定性作用。
而对于微课来说,面授教学中的空间条件、时间条件、互动条件均不复存在,学生与教师往往处于“师生分离”的状况,这种情况更接近于“媒体传播”的特性——在非现场环境下,信息针对不特定群体的大规模传播。此时,信息传播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信息本身,也同时取决于信息的表达方法是否吸引人,能否易理解,能否印象深刻。
因此,在微课中,虽然知识讲述的逻辑和方法可能与面授相似,但由于学习环境的不同,如何吸引学习的注意力、如何让学习更愿意主动参与、如何使知识更易懂、如何使学习者印象更深刻等问题就需要重新考虑。这就是微课既需要有好的教学设计,也需要有吸引力的媒体设计的原因。
那么,微课的媒体设计有何诀窍呢?它在《两岸一家亲》微课中,有鲜明的体现。
首先是情境感。在师生分离的学习场景中,微课需要借鉴影视媒体的表现技巧,营造出具有吸引力的、豐富的、沉浸式的情境感,这是增强微课吸引力、易懂性的重要法宝。这种情境感的营造,既需要合理的教学设计,也需要精彩的媒体表现,需要用视听结合、艺术感染的方式进行情境感的营造。
其次是可视化。可视化本身除了营造情境的作用外,还有“加深印象”的作用。因为人类大脑更擅长处理视觉信息,对视觉信息的分析、判断、记忆、提取效率最高。无论是图像场景的呈现,还是对知识之间复杂“关系”的呈现,通过可视化手段,都可大大提高知识传递效率。
最后,画面的动感、声音的感染力等方面,也是媒体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因此,无论是从教学设计与创意的角度,还是从媒体设计与制作的角度来看,《两岸一家亲》微课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