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
摘要:爱是人的精神所投射的正能量,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新课程十分强调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加需要来自教师的爱。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爱”的文章,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既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爱的教育,又要在生活中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给予学生真挚的爱。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心教育进行了若干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爱心教育
育人之道,爱心为先。爱,是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道路,是教育成功的桥梁。小学生在性格以及情商方面有着很大的可塑性,能否让学生在将来拥有健康的人格给小学教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既能让学生学好书本知识,又能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呢?笔者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心教育浅谈几点。
一、对学生的爱一视同仁
作为教师对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戴与拥护,这也是爱心教育能够更好实施的前提。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师生氛围中学习,善待每一个学生,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视同仁,实施不同的引领,用爱去呵护他们,促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爱的教育下获得质的提升。
二、把爱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而且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所得到的爱自是不必说,然而来自家庭的这些爱在很多时候对孩子乐于分享、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等美德教育方面缺乏适当的引导。然而人的人格塑造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教育任重而道远,教师必须要把爱心教育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让学生在良好品质的熏陶下,拥有一颗善良的心,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用爱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有着极其丰富的德育资源,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这两个能力让学生自己去领悟爱,提升对爱的认知,促使学生把爱内化为高尚的道德情操。正是“授人与渔”。
1、多元化的教学材料与课堂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新课程提出要善用现代教育技术,而互联网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材料进行加工,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朗读、背诵、名家名篇欣赏等),如此既能丰富学生的认知,又能让学生获得更多有关爱的感悟。如,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心教育培养学生美德的时候,可以搜集一些生活中动人的事迹让学生感受真善美,在课前说话训练的时候,给学生“爱”的主题,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或是自己身边发生的动人事迹,或是通过其他途径知道的动人事迹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前说话训练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爱的自我教育。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去感受,教师的教学离不开学生良好的感悟能力,学生的感悟能力越高,那么他们接受的也就越好。在学习一些具有丰富德育的课文时就,教师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一讲由本课所感悟到一些关于“真、善、美”的事迹,然后让学生进行评价,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中感悟,在评价中衡量,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让学生对爱有一个更加深刻的感悟和认知。
四、爱的传承
爱不仅仅是落实在文字中,更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只有让学生去实践,才能真正的让学生感悟爱,形成爱,在行动中感受到的爱更能促使学生养成习惯,形成自然,这样学生的健康人格也就在无形中形成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实践活動,进行感恩教育。如,学习《爱之链》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去社区捡垃圾,活动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让学生感受生活的不易,感恩清洁工人的劳动等等。这类实践活动可能在短期内并不会有很大的显著成效,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只要不断去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爱的传承就有了落脚点。
总之,爱心教育要始终贯穿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要能够全方位的助推爱心教育,无论以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我们都要让学生领悟到爱是人间的至美,它可以融化冰雪,创造快乐,让学生在爱心教育中逐渐形成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伟林.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体会——让爱在期待中升华[J]. 《社会科学(文摘版)》.2017(02)
[2] 翟素玲. 用爱心谱写教育教学新篇[J].《新课程导学》.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