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茹
西谚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与中国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子观截然相反。其实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局限,这是由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的。用现代教育观审视之,夸奖之于学生,是必须的,就好像水之于植物,没有水的滋润,植物便会枯萎。但“夸奖”本身学问甚多,不可简单地理解,盲目地使用。
作为班主任,我们如何夸奖学生才更科学、更有效呢?
一、只夸奖过程,不夸奖结果
作为老师,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说一句话:“孩子,你真棒!考了一百分!大家掌声鼓励一下!”其实这是有瑕疵的“夸奖”——这样的夸奖只是注重了事情的结果(“考了一百分”),而忽略了孩子为了这个结果而付出艰辛努力的过程。结果固然值得夸奖,但孩子为了这个分数而努力的过程不是更值得被夸奖、被学习吗?任何事情,必须有不断努力的过程,才可能有好的结果。而我们关注结果的夸奖,恰恰遮住了孩子透过现象注意到事情本质的眼睛。我们不妨这样说:“孩子,你太棒了,考了一百分。老师知道,为了得到这个分数,你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是吗?请大家为他的不懈努力而鼓掌吧!”这样注重过程的夸奖就会使孩子强烈地意识到: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需要付出不懈努力的,只有努力了,才可能成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然,老师的这种夸奖一定是要发自内心的,诚心诚意的。不然很难触动到孩子的内心,并引起孩子情感上的认同,也不能将这种认同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当代著名女作家毕淑敏就曾说:夸奖人的时候,不可静如秋水,要七情上脸。不要以为喜形于色是不老练的行为,别人的进步值得我们为之欢欣鼓舞,并且要让对方毫无疑义的感知到我们的赞美和欢愉。老师的夸奖一定要诚心诚意。
二、只夸奖那些经过努力可以改变的,不夸奖那些不可改变的
我们切记要夸奖那些经过努力可以改变的方面,比如,孩子认真学习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进心、美好的道德品质等等。而类似于“聪明、漂亮”这些与生俱来、无需努力就获得的东西,是无须夸奖的,因为先天禀赋是上天的恩赐,他是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可以轻而易举得到的,如智商。如果我们夸奖孩子的“聪明”,等于暗示他:只等着利用自己的那点小聪明来获取利益即可。只有夸奖其努力,才能激发孩子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动力。所以,与其夸智商,不如夸情商。
三、多做纵向比较,少做横向比较
据一项针对“孩子们更喜欢什么样的夸奖”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孩子更喜欢纵向比较的夸奖,不喜欢横向比较。所谓纵向比较,即先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比较,把某一个时间段的自己和另一个时间段的自己进行比较,看看是否有发展。这样纵向的夸奖,既尊重了学生的生命个体,又维护了学生本人和其他学生的自尊,会使学生在不断地看到自己的进步发展、肯定自己成长的同时,也不伤害其他同学的自尊,同学之间的相处也更融洽。俗话说:十指伸出有长短,树木琅林有高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優点,也有不被人认可的一面。倘若一直拿强者和弱者进行比较,那么,密集的夸奖在强者那里就会慢慢变得一文不值、不屑一顾,强者将渐渐变得自我膨胀、趾高气扬;而弱者则会更加自卑,失去“翻盘”的动力。对弱者而言,老师的夸奖犹如在久旱的土地上洒下的甘霖,有一些等不到甘霖的“差生”就那样默默无闻地“枯死”了。久而久之,强者被“捧杀”,弱者被“棒杀”,班风不正,人心涣散,班级凝聚力更是无从谈起。所以,不妨为那些弱者制定一些专属夸奖,结合他们的自身实际情况,也进行纵向比较,把这一时期的自己和先前的自己进行比较,如果真有进步了,该为自己感到高兴,体验到自我发展的幸福。而且,这种小夸奖还要有大仪式感,要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为自己的进步由衷地高兴,进而,实现自我认同、自我教育,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四、夸奖要致力于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心
夸奖是一门“技术活”,夸奖恰当,会让孩子正确的行为得到强化;夸奖不当,则会让孩子习惯依赖他人的评价来确立自我的价值,还会养成虚荣心,为了夸奖而做事,甚至为了夸奖而弄虚作假。如果学生做了一件值得夸奖的事情,我们不应该简单地给孩子贴标签,而应努力地描述孩子的付出过程和取得的成就,让孩子自己形成评价,得出这样的结论:做这件事,并不是因为我做了就可以得到夸奖,而是因为它“好”我才要去做。这种价值观和责任心的确立,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比夸奖本身更重要。比如:“孩子,你真是太棒了!我知道这件事对于你来说,很难,但你一直坚持在做,真是了不起!你一定为自己而感到骄傲吧!”这样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要比夸奖本身更具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夸奖学生诚然好,但不能泛滥、无度。作为班主任,夸奖学生是常事:张三聪明,李四机灵,王五活泼,赵六乐于助人,夸奖可谓是张口即来,无须成本。可是老师,在我们随口夸奖学生的同时,是否想过:这样的随意夸奖、廉价鼓励,到底有多大的作用?甚至是起作用了吗?它到底有没有被孩子放在心上?随意的施予,必定会被随意的丢弃。因此要杜绝泛滥夸奖、肤浅夸奖,使夸奖真正有针对性、启发性、鼓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