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岚清
“香香的米花哟,松脆好吃,假一赔十,不好吃不要钱……”原来是一个小贩正扯着嗓子叫卖呢!
馋嘴弟弟还是克制不住自己,听到小贩的叫卖声,便两眼直冒金光,口水直流三千尺,像一匹饥饿的狼见到了皮香肉嫩的小羊似的。刚才还疾步如飞的他现在恍若粘在地上般,一边朝妈妈努努嘴,一边瞥向小摊。
妈妈见他这样子便决定买一些。我们走到摊前,只见小贩满脸堆笑,似乎有点热情过度。
“这个米花多少钱一斤?”妈妈指着一旁的米花问。
“这米花是糯米味的,可好吃了,只要三元一斤。”小贩边拿出袋子,边热情地说。他抄起勺子,往袋里装,眨眼的工夫便装了满满一袋子。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秤上一按,显示屏上的数字跳跃个不停,最后定格在了“1.5”上。我们尚在眼花缭乱,只听店主说:“三斤,给八块钱吧!”
三斤,不应是九块嘛?小学生都会算的账,久经商场的他焉会算错?
我一脸疑惑地看着小贩。妈妈拎了拎袋子,满脸疑惑地问:“就这么点,有三斤吗?”
小贩不耐烦地挥挥手,阴沉着脸,刚才还一脸笑意,这变脸速度堪比川剧变脸。“肯定有,不会少的,少一罚十!”说着就像赶小鸡似的把我们推开。妈妈半信半疑地拎着米花到对面的超市里称了一下,两斤都不到。
妈妈怒气冲冲地来到小摊前,“啪”地一声将袋子扔在他面前。小贩拎起袋子,放在秤上,装模作样地从抽屉中取出满是浮尘的老花镜,戴在鼻梁上,弯下腰,眯起眼睛看了N秒,叹了口气:“唉,老了!数字都看不清了!”边说边从铁盒里取出三枚硬币,递给妈妈。
“大姐,看错了,不好意思。”又还原成刚才的满脸堆笑的样子。妈妈接过硬币,一副气愤难平的样子:“做生意,要讲信用!”
小贩弓着腰,把手放在头顶,连续挥了几次。妈妈带着我们离开了,背后传来小贩和隔壁店主的对话:“为区区三元钱还去验秤……”妈妈无奈地摇了摇头,一脸苦笑。
“香香的米花哟,松脆可口,不好吃不要钱……”那叫卖声依旧是那么洪亮,听在耳中卻格外刺耳。
那米花嚼在嘴里,也没有了往日的甜脆,多了一份酸涩。
妈妈说:“做人要讲究诚信,否则早晚要吃亏的。”哎,风物放眼宜长远,千金难买回头客,为何小贩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呢!如果店家都像他这样,诚信将离我们越来越远。
以声导入,“假一赔十”的吆喝声与后文摊主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弟弟的小动作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小馋猫的形象。
熟能生巧,小贩称米花的动作让人眼花缭乱,这“巧”坑了多少顾客啊!足见小作者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焉会算错”?“我”的心理为下文埋下伏笔,道出了摊主的奸诈:表面上顾客得到了实惠,实则吃了亏,此处与下文妈妈的“半信半疑”相照应。
面对妈妈的气愤,摊主应对自如,演技之熟练,说话滴水不漏,将摊主耍赖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
通过对小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写出小贩的知错不改。
虽洪亮却刺耳,甜脆中夹杂着酸涩,写出了“我”对摊主的反感。
结尾“我”的思考,画龙点睛,道出了“我”对这种现象的担忧。
点评
古人云:人无信不立。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再现了一次买米花的闹心经历。小贩缺斤少两的行为让大家痛恨不已。其称米花的动作行云流水,可见非一日之功。“一斤三元,三斤八元”,貌似让利于顾客,实则包藏祸心。面对妈妈的指责,小贩却装模作样,找眼镜,叹气,自言老了,逼真的描写将小贩无赖的形象跃然于纸上。缺斤少两,本应反思自身,却指责顾客“为区区三元钱还去验秤”,其言语,其动作让读者唏嘘不已,结尾“我”的思考更画龙点睛。在写人时,如果能关注其动作、语言、神态,写出个性化,那么你刻画的人物定会栩栩如生。
【作者系江苏泰兴市黄桥镇中心小学四·5班学生,指导并置评:闾小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