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显锋
摘 要: 本文立足于当前信息时代的大背景,站在青年群体这一主体的立场,分析韩流热潮之下,语言接触及由此而导致的文化传播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并从“社会背景——信息时代与传媒效应”、“主观角度——韩流热潮与青年心理”、“客观角度——文化差异与语词匹配”三个基本方向对其中的原因作出讨论。一方面是对如今的社会现状作出解释,试图对青年群体的语言习惯起到一定的警醒、规范作用,另一方面力求对社会中的其他人群,如翻译人员等产生一定的启发作用,激发人们前瞻的眼光与忧患的意识,促使我国的语言文化更为健康良性地发展。
关键词: 韩源词汇 青年群体 大众传媒
一、引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世界进入信息时代。这一时代,电信与计算机系统强强联合,网络传播取代了电报、电话、邮政等传统的沟通方式,大众传媒、自媒体等相继出现,悄然无息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演艺产业发达程度居于一线的韩国抓住了这一时机,通过各种媒介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韩流”。狭义的“韩流”仅包括韩国综艺、K-POP(Korean Pop Music,韩国流行音乐)、韩国电影、韩国电视剧等娱乐性事物,广义上的“韩流”还包括韩国的传统服饰、饮食等民族文化所能造成的效应[1]。
受韩流的影响,我国各年龄段的部分人群对韩国的文化、语言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兴趣,尤以青年群体为盛。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力尚不成熟,大多具备反抗精神,主张追求时尚、寻求刺激、标新立异。
在这一过程中,两国的语言自然地发生接触。韩语对汉语的影响多表现在语言结构,特别是词汇的变化上。这一变化会反作用于我国青年群体,对其文化态度、价值观念等产生影响,形成螺旋式循环关系。长此以往,韩语中的词汇及表达方式必然会对青年群体的语言及文化思维造成影响。
二、韩源词汇对青年群体的影响
(一)韩源词汇对青年群体的积极影响
其一,对“韩流”的追崇、韩语词汇的错误音译化可能会激发青年群体对于“正确”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将韩语当作第二外语来掌握。这对于部分特殊的专业,如对外汉语等来说,可谓大有裨益。
其二,语言始终植根于与之同生共长的民族大众之中,与民族之间具备血肉相依的紧密联系。通过对韩源词的了解,我们可以对韩国深厚的儒学底蕴窥见一斑,吸取其中不同于我们但值得借鉴的地方,丰厚自我的底蕴,结合国情使我国文化获取正向发展。从宏观看,这有利于两国的外交关系和谐。
其三,确实可能存在这样的韩源词,是我国词汇中所缺少并且亟待补充的。“哈韩”的青年群体可能会成为推进汉语语言面貌发生变化的第一原动力,促进汉语词汇系统更加丰富,更具有表现力。
(二)韩源词汇对青年群体的消极影响
1.语言模糊化
由于某些青年知识结构不健全与追求玩乐浮躁的心态,鲜少会对两种语言的词汇追根溯源。伴随着日常生活中没有主观控制的混淆使用,汉语词汇和韩语词汇的边界变得逐渐难以分辨。一旦一些青年产生“这些(韩源)词在我的生活中更常用”、“这些(韩源)词更能够表达我想表达的意思”等想法,就意味着他们对本国的语言认同感的大幅下降。词汇的补充是有条件的,滥用外源词将导致汉语自身语言系统的崩塌,也会反作用于青年一代的语言感知力。
2.思维韩式化
语言裹挟着文化的内核,对社会作出反应。通过词汇的使用、语言的表达而被韩国文化浸染,某些青年本国文化自信的树立与加强便受到阻碍。长此以往,对语言纯洁性的漠然会致使他们难以全面、正确地理解“汉风”,民族身份出现混淆,价值取向被误导,最终影响广大青年群体对于人生的正确看法和人生目标的制定与实现。
3.社会团体局限化
“社会方言”指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和社会分工的不同所决定的使用语言的差异[2]。一般来说,社会团体内的语言创新会相对活跃,比如追星界中就产生“打Call”(为某人助威喝彩,给予某人鼓励,赞叹某人表现出色等义)、“ZQSG”(“真情实感”的首字母缩写)等“追星一族”才能理解的表达,我们称之为“言语变体”。言语变体会影响个人的共同语言系统,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极易出现脱离社团便“无话可说”的现象。同时,社会团体内的活跃、闭塞,都会加深青年群体这一自控能力、自辨能力均不强的群体对“韩流”上瘾的可能性。
三、韩源词汇能够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背景——信息时代与传媒效应
21世纪是一个大众传媒高速发展,国际交流、传播活动日趋频繁的信息时代,大眾传媒成本之低、时空限制之小、影响之普遍、作用之强大使其成为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信息系统。这样的一种传播概念上绝对优势的力量促进了超族群语言的形成与跨文化接触的发生,使人们永远地告别口耳相告、飞鸽传书[3]。个体的人依靠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介获取外界的情报,社会各个集团视其为争取利益、维护自身安全、娱乐大众、传播社会现状与文化的工具,国家则借助这些重要渠道实现扩散文化影响力的目标。
为保证自身的先进性与包容性,媒体会主动而频繁地接触不同的文化,吸收其中的精髓,以适应表达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需要。传媒语言所具备的权威性和巨大影响力使其成为普通百姓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模板,对社会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走向起着其他任何载体都不可比拟的作用力,甚至可以直接成为一种具备一定地位的语言变体,进入语言内部以干预汉语的发展[3]。
以“欧巴”这一最典型的韩源词为例。2014年4月,人民网转载《新闻晨报》文章《韩国“欧巴”变身中国草根》,报道了韩国男子偶像团体Super Junior成员崔始源将主演中国电视剧《亿万继承人》,扮演一名落魄渔村少年的消息。2014年7月,CCTV-13新闻频道在一档节目中播报了一则题为《“韩流”化成“雨”,“欧巴”舞“江南”》的新闻,以Rain(郑智薰)、Wonder Girls《Nobody》、Psy(朴载相)《江南Style》为例,阐述了在韩国完善的演艺培养机构计划之下,一位位具有轰动性国际影响力的巨星被“制造”了出来。
主流媒体在早年前对于“欧巴”这一纯音译词的间接认可,使得“欧巴”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现在,“欧巴”一词已经脱离韩语中的原义,成为韩国男明星的代名词,不论是哪位明星的同辈、姐姐辈、阿姨辈还是奶奶辈,都可以叫他“欧巴”,表现了对于韩国男明星的崇拜、喜爱、敬仰、赞赏之情。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多中心、互动式及多向网状传播为核心特点[4]的自媒体日益成为网民们获取全球各地新鲜信息、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渠道。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以“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为口号的“微博”。集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等多种优势于一身的微博拥有非常强大的信息传播力和受众感染力,符合青年群体追求自我、自由和即時发表意见看法的需求,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与持续追捧。
应该说,不是这个特定的时代、特定的语境、特定的人群对此进行了迅速传播的话,韩源外来词也不会进入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中。这些新词语一方面确实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如“音源”——“● ●”所对应的韩源汉字词,指音乐的源文件——在一定程度上使国人对版权提高了重视度,且造词法同样符合汉语词汇规则,有充分的理由被吸纳)。但另一方面,要求人们兼顾语言的稳定与规范,以更好地促进语言文字的健康和谐发展(如“一位”——“● ●”所对应的韩源汉字词,在韩语中表示第一名——实际上使用“第一名”便能完全表达的意思,没有必要强硬地使用汉语中表示“数量结构”的词语替代)。
(二)主观角度——韩流热潮与青年心理
“韩流”在我国流行十余载,离不开以下两方面因素:
第一,中韩两国同处于东亚地区,地缘上的接近使得两国的文化具备高程度的同质性与高强度的交互性,满足了交流的基本条件[5]。共同的文化因素能够有效地减轻受众对于外来事物的排斥感,促成文化认同的形成。以韩国综艺节目(以下简称“韩综”)为例,许多看过韩综的人,对于它的第一评价大多是形式新颖、笑点十足。不难发现,它在世界范围内对年轻人群的巨大影响力是其背后无数的心血的回报:其一,韩综邀请的嘉宾往往都年龄较小,其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爱好兴趣能够与受众产生共鸣;搭配上时尚的造型与服装,打造出的新奇视觉也为其加分不少,追捧自然如期而至。其二,韩综的PD(Program Director,即录制节目现场的监制)勇于创新,将简单的游戏附加于奇诡的剧情之上,并且在游戏规则中经常制造意想不到的反转,有效刺激收视;其三,部分韩综虽以宣扬本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增强民族凝聚感为目的,但始终把握好了一个“度”,使得受众喜闻乐见,不至于因为民族主义而心生排斥。
第二,青年群体正处于十几到二十几岁的年龄区间内,他们一般敢闯敢拼、桀骜不驯,自我观念中的成熟使得他们渴望挣脱一切束缚、依照自己的意愿处理所有事情,可是他们却又没有完全摆脱幼稚。学业、工作等途径产生的压力假如不在其他方面加以缓解,其心理的健康发展难以保证。目前我国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还存在漏洞,不能完全满足前卫时尚的青年群体在思想文化上的需求。韩流以儒为本,融会东西,为青年群体提供追求时尚化、多元化、自由化生活的范本,开辟一条宣泄和疏导心理压力的新渠道,使他们开阔视野,促进观念的更新与知识面的拓展,助力逻辑思维发展,满足因闭塞而激发的反叛心理。
(三)客观角度——文化差异与语词匹配
朝鲜时代,百姓大多生活困苦,没有财力接受文化教育,汉字的难度较大,导致韩半岛文盲率普遍较高。朝鲜第四代国王世宗大王李祹与其子第五代国王文宗大王李珦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之后,于公元十五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主导创制《训民正音》——一套以“教导老百姓正确的字音”为目的,以“汉字”为标注对象的表音文字——引导百姓更好地参与国家民政、社会生活。不过,为了彰显身份的高贵,朝鲜统治阶层们使用的语言仍旧是汉字。
双语共存的现象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在开化运动的影响下,朝鲜民族的民族意识日益加强,表音文字系统的使用变得广泛。随着1933年韩国语学会制定“正字法”、1936年将韩国语确立为标准语、1948年韩国颁布《谚文专属用途法》规定大韩民国的公文必须使用谚文书写,朝鲜语固有词逐渐增多[7],词汇系统上的差距日益扩大。
萨丕尔曾说:“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8]随着人们认知工具的不断拓展、认识的不断延伸,旧事物逐渐被世界淘汰,新事物层出不穷,与之相伴的是词语的衰亡、新生与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例如“●● ●”原本是韩语中“汽水”的意思,多指雪碧等一类饮料。在韩国人的使用中,这一个简单的名词附上形容词的词性,可以用以描述喝了汽水之后的清凉、爽快感。在韩语中,常说“●●● ●●●●●”。这一句子如果直接翻译为“太汽水了”就必定会让我国人民摸不着头脑,因此我们只能采取近似的翻译“太痛快了”以对应韩语的这一句话。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催生之下,也会出现许多某一文化独有的语汇。如“ ● ”这一汉字词对应着汉语中的“洞”。在韩语中它有一个特殊的义项:一级行政区划,相当于中国的“街道”,这便是韩国本土地理文化发展的结果。
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注定了在语汇的匹配上必然是存在一定的不协调的,这在客观上强迫人们接触一些韩源词。我们想保证百分之百的语言纯洁性,但现实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在一些场合,我们必须原汁原味地还原韩语的表述,否则可能造成语句结构冗杂化、不通顺、语义歧义等情况的发生。
四、如何应对韩源词汇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我国青年群体
青年群体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正在成为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提倡青年群体看看外面的世界,增长学识,培养正确的国际观,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如果对外国文化到了沉迷的程度,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做“自我同一性”,指的是青少年具备一个统合的人格框架,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美国精神病学家埃里克森指出,青年期是人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之中居于首位的便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与自我同一性扩散的预防。一方面,青年群体的知识结构、素养、心理状态为其自我同一性的建构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他们处于建构、重塑自我过程中现实与理想碰撞、多元价值共存、角色冲突等自我同一性危机发生期。假使在这一时期过分接触外源文化,造成价值观混乱,那么其自我同一性也会遭到瓦解,导致角色混乱等问题的发生[9]。
因此,我们首先要提倡青年群体自身素质与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确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学会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在主动接触“韩流”文化时,做到自律、慎独,始终把握好民族底线,建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文化观与民族文化意义下的语言观,以理性、辩证的眼光审视两个民族的文化。其次,发挥家庭“第一环境”的教育作用: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对“韩流”文化保持正确的态度,并对孩子多进行良性、积极的引導。再次,发挥学校或事业单位“第二环境”的教育、宣传作用: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更新教育、工作理念,不断纵深挖掘课程资源与再教育资源,不断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加强对于学生、职员的媒体素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加强社会正确引导,激发青年群体成人、成才的关键动力:利用社会环境之于人潜移默化的反向感化作用;辅以个体之间的互相培育、监督,形成一个部分推动整体,螺旋式循环上升的互利共同体[10]。
(二)翻译人员
翻译人员是韩国文化产业与对韩语一窍不通的中国收视者之间的桥梁,韩语零基础的观众们会对翻译人员给出的翻译持以几乎百分之百的信任。但是除非字幕组(包括相关专业公司等)背后有财力支持,或者具备一定的观众基础,否则要脱颖而出,就必须通过第一手的“生肉”(即没有汉语字幕的视频资源)和第一名的“熟肉”(即已经加上汉语字幕的视频资源)获得一定的资源下载量,以吸引广告投放、赚取利益。在市场经济与商业原则支配之下,翻译人员很可能会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导致一系列的“错翻”、“漏翻”,致使观众不自觉地错误理解部分词语,对韩国文化产生误解。
更有一些由非专业人员组成的业余字幕组,没有学习过翻译的相关理论知识便拿起了文稿,由于人手不足,分明韩语只是自学的初级水平,却非要揽下这桩“瓷器活”,导致翻译后的成稿漏洞百出。
基于以上,对韩翻人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优化翻译队伍:依据个人的韩语、汉语掌握水平,择优选择人员进入翻译组,尽可能保证进组人员均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安排一定的审查人员,确保字幕的多人、多次检查机制,尽可能纠正所有在初期翻译中出现的问题。第二,强化专业能力:理论是发展实践的动力,必须尽可能地积累一些行业素质,这既是自己的提升,又是对翻译对象、受众负责的表现。第三,软化民族色彩: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个基本要素,任何一个都是带有民族特殊性的,都会对青年群体与语言系统产生影响;为避免受众产生“异化不当”而带来的不适感,应尽可能地使用汉语的表达方式翻译韩语、解释其中困难的词语,减弱韩语自身所带有的民族文化色彩。
五、结语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更是文化的世纪。文化是语言传播最持久的推动力,文化产品的感动势必带动语言的推广。汉语在同外来文化的交往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将外国文化融于自身语汇之中,使自己的语汇越来越丰富。这既值得我们自豪,又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担忧,特别是当问题主要表现在青年群体的身上时。
谨以此次研究、这篇论文,希望社会有关群体都能够对“保持汉语纯洁性,树立青年群体高度的文化自信”这一社会性问题投射一定的关注。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促进我国语言、文化健康、良性地发展,使汉语以更优化、更富于特色的面貌,扎根于世界民族语言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刘经纬,郝佳婧.“韩流”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17(4).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刘传清,黄婉梅.传媒语言催生下的汉语语法演变[J].当代文坛,2011(1).
[4]李乐,汪俊丽.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语言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媒介研究,2017(4).
[5]朴光海.论中国人看待韩流的文化心理[J].当代韩国,2016(4).
[6]时艳.“综艺韩流”背景下我国综艺文化发展对策[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4).
[7]李忠辉.韩国语汉字词的演变与特点及翻译[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4.
[8]陈昌来.应用语言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9]高建华.青年亚文化价值观的心理生成与引导机制[J].教育评论,2016(5).
[10]周虹莉.探析“韩流”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J].科教文汇,2017(8).
本课题受《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资助,项目编号为2017R427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