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曈 朱艺霞
【摘要】 目的:探讨在剖宫产术患者麻醉过程中应用小剂量舒芬太尼的临床效果,观察小剂量舒芬太尼对预防患者寒战、牵拉痛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剖宫产术的150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将剖宫产术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麻醉组(n=75)和舒芬太尼组(n=75),150例剖宫产术患者接受布比卡因镇痛,在此基础上,75例舒芬太尼组剖宫产术患者额外接受小剂量舒芬太尼镇痛。比较观察两组剖宫产术患者寒战发生情况、牵拉痛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舒芬太尼组患者寒战发生情况、牵拉痛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优于常规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剖宫产术患者Apgar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麻醉相比,在剖宫产术患者麻醉过程中应用小剂量舒芬太尼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更有利于预防剖宫产术患者寒战、牵拉痛、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小剂量; 舒芬太尼; 剖宫产术; 寒战; 牵拉痛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9.0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9-0-03
本文将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剖宫产术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小剂量舒芬太尼对预防剖宫产术患者寒战、牵拉痛的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剖宫产术的患者中选取150例参与研究,未见伴有严重脏器功能异常、精神疾病、高危妊娠及胎儿宫内窘迫患者。将剖宫产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麻醉组(n=75)和舒芬太尼组(n=75)。常规麻醉组剖宫产术患者年龄21~37岁,平均(29.37±1.64)岁,初产妇52例,经产妇23例,孕周36~41周,平均(38.21±1.77)周;舒芬太尼组剖宫产术患者20~38岁,平均(29.89±1.71)岁,初产妇53例,经产妇22例,孕周35~40周,平均(37.89±1.62)周。两组剖宫产术患者基础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50例剖宫产术患者术前均接受心率监测、血压监测、呼吸频率监测、吸氧、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等措施[1]。让患者保持左侧卧位,将腰穿针(25G)经由L2~3或L3~4置入实施腰硬联合阻滞麻醉,麻醉药物注射时间控制为10 s。
常规麻醉组:将1 ml浓度为0.75%的布比卡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3021885;生产单位: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0.5 ml浓度为10%的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实施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注射后,让患者改为仰卧位,注意监测患者血压变化,当患者收缩压低于90 mm Hg,或收缩压降低至原值的30%时,对患者实施10 mg麻黄碱静脉注射,当患者心率低于50次/min时,对患者实施0.3 mg阿托品静脉注射[2]。
舒芬太尼组:将1 ml浓度为0.75%的布比卡因、5 ?g舒芬太尼(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4171;生产单位: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与0.5 ml浓度为10%的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实施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其他同常规麻醉组。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150例剖宫产术患者的寒战发生情况、牵拉痛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满10分者为正常新生儿,评分7分以下的新生儿考虑患有轻度窒息,评分在4分以下考虑患有重度窒息。
1.4 判定标准
寒战:可见患者全身大群肌肉明显颤动,发生重度寒战,判定寒战程度为3级;可见患者一组以上肌群明显颤抖,发生中度寒战,判定寒战程度为2级;未见患者上肢随意运动,可见患者面部或颈部轻微出现纤维抽动的情况,心电图检查结果受到影响和干扰,判定寒战程度为1级;患者未出现上述症状,判定寒战程度为0级[3]。牵拉痛:以视觉模拟评分法判定牵拉痛程度,重度牵拉痛判定为7~10级;中度牵拉痛判定为4~6级;轻度牵拉痛判定为1~3级;无明显牵拉疼痛判定为0级[4]。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寒战发生情况比较
舒芬太尼组患者寒战发生率(17.33%)明显低于常规麻醉组患者(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寒战发生情况比较 例(%)
组别 3级 2级 1级 0级 寒战发生
常规麻醉组(n=75) 0 11(14.67) 29(38.67) 35(46.67) 40(53.33)
舒芬太尼组(n=75) 0 0 13(17.33) 62(82.67) 13(17.33)
字2值 21.270 2
P值 0.000 0
2.2 两组患者牵拉痛发生情况比较
舒芬太尼组剖宫产术患者牵拉痛发生率(14.67%)明显低于常规麻醉组患者(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牵拉痛发生情况比较 例(%)
組别 7~10级 4~6级 1~3级 0级 牵拉痛发生
常规麻醉组(n=75) 0 14(18.67) 43(57.33) 18(24.00) 57(76.00)
舒芬太尼组(n=75) 0 0 11(14.67) 64(85.33) 11(14.67)
字2值 56.922 5
P值 0.000 0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舒芬太尼组剖宫产术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0.67%)明显低于常规麻醉组患者(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
舒芬太尼组剖宫产术患者新生儿Apgar评分与常规麻醉组剖宫产术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剖宫产使用率较高,术中麻醉对产妇机体及胎儿供血、供氧产生一定影响[5]。因此,在实施剖宫产手术过程中,须注意麻醉药物及麻醉方式的选择。产妇接受剖宫产术中,手术室内温度过低、输液温度过低、消毒处理、盆腔冲洗、术中大出血等均会导致产妇发生寒战[6]。同时,盆腔清理、宫腔清理及腹膜牵拉等均会对产妇血管壁及内脏产生一定刺激,使得痛觉感受器发生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导至脊髓,最终抵达大脑形成痛觉[7]。寒战及牵拉痛对产妇生命体征产生影响,使各监测指标发生变化,影响手术的进行及效果[8-9]。虽然实施常规麻醉对预防寒战、牵拉痛具有一定效果,但难以彻底对内脏神经产生阻滞性作用,寒战及牵拉痛的发生率仍然较高[10]。而加施小剂量舒芬太尼后,凭借自身脂溶性强的优势,舒芬太尼可顺利、快速的经过血脑屏障及神经细胞膜进入大脑,通過与高级中枢内的阿片受体相结合,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基础上,获得较为理想的镇痛效果[11]。范文锋等[12]在其研究中对20例舒芬太尼组单纯足月妊娠并接受剖宫产术的产妇实施小剂量舒芬太尼+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结果显示舒芬太尼组产妇牵拉痛发生率(15.00%)、寒战发生率(15.00%)明显低于只接受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的对照组产妇(75.00%)、(55.00%)。本次研究结果与范文锋等[12]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相似性。本次研究结果中,舒芬太尼组剖宫产术患者的寒战发生率(17.33%)、牵拉痛发生率(14.67%)、不良反应发生率(10.67%)均明显低于常规麻醉组患者(53.33%)、(76.00%)、(46.67%),且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说明小剂量使用舒芬太尼的安全性较高,未对新生儿造成明显影响。
综上,与常规麻醉相比,使用小剂量舒芬太尼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更有利于预防剖宫产术患者寒战及牵拉痛的发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白晓玲,韩景田.小剂量舒芬太尼联合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注射对预防剖宫产术麻醉中寒战与牵拉痛的效果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3):400-402.
[2]徐茜,李有长,胡佳,等.小剂量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中预防寒颤及牵拉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4):85-88.
[3]刘甦,马丁雷,杨晓瑞,等.小剂量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麻醉中预防寒战和牵拉痛的临床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475-477.
[4]宋青,彭玉芳.小剂量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麻醉中预防寒战和牵拉痛的临床效果[J].世界临床医学,2015,9(8):160,163.
[5]张永红.剖宫产术麻醉中应用小剂量舒芬太尼对预防寒战和牵拉痛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0):172-174.
[6]朱笑梅.小剂量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麻醉中预防寒战和牵拉痛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9):142-143.
[7]李益龙.小剂量舒芬太尼在预防剖宫产术麻醉中寒战、牵拉痛的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33):93-94.
[8]胡定宝.小剂量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麻醉中预防寒战和牵拉痛的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18):365-365.
[9]叶贤瑞.剖宫产术麻醉中应用小剂量舒芬太尼对预防产妇寒战及牵拉痛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6):74-75.
[10]唐慧.小剂量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麻醉中预防寒战和牵拉痛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23):68-69.
[11]黄青云,刘佩蓉.小剂量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麻醉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8):4546-4548.
[12]范文锋,蒋建平,钟东海,等.小剂量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麻醉中预防寒战和牵拉痛的临床观察[J].重庆医学,2013,42(2):195-197.
(收稿日期: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