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痴”刘宗森

2018-10-20 07:33山泽琳
青岛画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刘老抄书小楷

山泽琳

“我可能是中国从古至今,写毛笔字最多的人。”能如此自信地说出這句话的人,是一位酷爱书法的青岛人,他名叫刘宗森。

“不为小楷者,难成书家也。”循此古训,自幼喜爱书法的刘宗森,早年师从青岛老一代学者、书家王铨吾先生,潜心学习楷书技法,自此钟爱书法艺术一发不可收,苦修欧体楷书,终成正果,自成一体。

他以工整道劲又饱含秀气的小楷书法,二十年如一日,抄写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习近平论治国理政》,亲自精心线装成书。他以过人的毅力,抄写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全传》、《西游记》、《金刚经》、《道德经》、《四书五经》、《史记》、《聊斋志异》等袖珍本,仅四大名著,就达1317本。

看花容易绣花难。在每一个手抄本里,刘老每一个字都规规矩矩“端坐”在桃核大小的红方格里,横平竖直,道劲刚毅,没有半点草率和急躁。

刘宗森先生精心手抄并亲手线装的当代伟人著作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名著,已成为一枝独秀的当代书法杰作。2014年5月入选中国之最,荣登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金榜,并颁发荣誉证书。

刘宗森不仅写得一手好字,又能亲手精工线装袖珍书册,还擅长金石镌刻。

在汉代,刘老做的袖珍本被称为巾箱本(巾箱即古人放置头巾的小箱子,巾箱本指开本很小的图书,意谓可置于巾箱之中),“书法是中国的国粹,不得马虎。”他所有的线装书都配有书套和锦盒。为了学习这门古老手艺,他翻阅无数文献,参考众多古书实物,甚至学会木匠、铁匠、裁缝等多种工艺,连缝书要用的顶针,都是他自己打磨出来的。最后手稿完成后经过衬纸、压实、贴皮、剪裁、打眼、装订、做书套等步骤制作成册。线装书是中国传统工艺,刘宗森认为自己的作品填补了中国书法文化的空白。

除了抄书,在其他方面刘老也造诣颇深。2008年北京奥运会,风华正茂的刘宗森为本届奥运会冠军刻制302枚“冠军印章”,令人称奇的是不仅每枚印章上都刻有北京奥运会标志,还镌刻着各自不同项目的人文图标。这些印章落印在一条长幅上,展出时观赏者无不啧啧称赞。

他被誉为当代“书痴”,对书法艺术,可谓进入如痴如醉的境地。

三更灯火五更鸡,刘宗森老先生每天凌晨一点就起床写字,挥毫泼墨,四小时后休息一时,便又继续写到八点。他淡泊名利,不屑于耀眼的光环和头衔,“我只用我的作品说话”,他原是单位工程管理处的副处长,却主动提出要看大门,只为能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爱的这项事业。他甘愿做书法道路上的“苦行僧”,远离世俗纷扰,他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希望能去每本书的原著地,找找“地气”,找找感觉,和前人“一起”挥毫泼墨,这样每个字才能饱满,有精气神。2005年,他来到伟人毛泽东故乡韶山,一头扎进毛泽东图书馆,租房长住,纵横笔墨4个月,完成了小楷手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回到青岛后,更是经常深居崂山,过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抄圣贤书”的生活,在平静中将自己与书融为一体。

刘宗森老先生长期抄书,胳膊肘早已磨出厚厚的老茧,还患有腰椎等疾病,依旧每天抄书数小时,腰、肩、颈椎痛了,就用一根很宽的皮带将自己拴住。听说用电暖气烘烤可以缓解疼痛,他就拿来放在身后,然后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往往一写就是几个小时,皮肤被烤黑都浑然不觉。他专注于写字,有时口渴想喝水,竟随手拿起墨瓶,喝到口中才发觉拿错了。“之所以坚持不是靠什么毅力,而是因为喜欢。”著名书法家张杰三先生挥笔书写“书痴”二字赠予刘宗森,以褒扬他那专心致志的毅力和刻苦精神。

刘宗森将工作室称为“大国文化“,他不求名利,只想将这份毕生事业做到极致。将自己的书法艺术成果展示给大家,以弘扬中华文化,用指尖上的中国梦传递一份满满的正能量。

猜你喜欢
刘老抄书小楷
蒲草抄书
一次只爬两层楼
小小书法家
古稀爷爷爱护蝉
张建书法艺术
浅谈文征明小楷书风的形成
洪亮主编《历代名家校楷系列》16本出版
一腔热血精忠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