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妇产医院(475000)焦瑞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主要是病毒或细菌引起的,病情严重时,患儿还会合并发热,甚至高热,临床对体温超过39℃称为高热[1],小儿高热不及时处理,还会导致高热惊厥发生。本次研究中,取90例患儿分组实施不同护理措施对比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5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1~10岁,平均(4.8±1.5)岁;发热时间2~48h,平均发热时间(18.9±2.6)h;上呼吸道感染29例,支气管肺炎16例;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1~10岁,平均(4.5±1.7)岁;发热时间2~48h,平均发热时间(19.2±2.2)h;上呼吸道感染30例,支气管肺炎15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全面护理,具体如下:①降温护理。有些患儿高热较轻时也会有正常的玩耍和饮食,观察患儿的腋窝、额头等处过热而手足冰凉,极易发生高热和惊厥。护理人员要按照患儿病情选择降温措施。指导高热患儿保持静卧,避免不必要刺激影响患儿的治疗。对体温39℃以上患儿要全身降温处理,将室内温调节至20℃~24℃,每日定时为室内通风换气,降室温提高辐射散热,保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帮助患儿退热。以毛巾浸于冷水后拧干放置患儿的头部,降头温帮助患儿减轻脑组织充血,利于脑部散热,提高脑细胞缺氧耐受性,降低脑组织耗氧量和代谢。以酒精对患儿皮肤擦拭,带走热量,酒精还能刺激皮肤的血管扩张,1h内可降体温。为患儿口服百服宁降温,用药间隔时间在4h,退热时要时刻注意观察患儿的体温,对高热患儿每隔1~2h要测量体温,避免发生惊厥。退热忌降温过快,由高热降到低热,避免患儿体温骤降而面色苍白发生虚脱。物理降温安全性要高于用药,而且副作用小,将患儿体温降到低于38℃就可以避免发生惊厥。②预防高热惊厥护理。可能发生惊厥患儿要加强病床前巡视,准备急救物品与药品,随时可以为患儿开展急救处理。根据医嘱为患儿降温,若发生惊厥,要保持患儿呼吸道的通畅,将患儿去枕平卧,头偏一侧,将患儿口腔分泌物清理干净,避免患儿抽搐时窒息。为避免惊厥将唇舌咬破,将唇间垫入压舌板。也可以为患儿应用地西泮,控制用药剂量,因患儿年龄小,将药液稀释后重复应用,如有必要也可以选择静滴,直至患儿惊厥停止结束。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及复发率[2]。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若检验结果显示P<0.05,则表示两组数据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1 比较两组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 观察组退热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附表。
附表 比较两组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s)
附表 比较两组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s)
组别 退热时间 住院时间观察组(n=4 5) 1 2.5 8±3.0 5 5.1 5±1.2 6对照组(n=4 5) 2 2.2 8±3.3 1 1 0.2 3±1.6 4 t 4.4 5 6 3 6.6 6 6 7 p 0.0 3 4 7 0.0 0 9 8
2.2 比较两组复发率 观察组复发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x2=3.8726,P=0.0490,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全面护理也称作系统性护理,以常规护理作为护理基础,顺利的将患者临床需求提供全面护理服务。对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患儿实施环境护理、用药护理、降温护理、预防高热惊厥护理等措施,可以帮助患儿提高恢复效率,同时,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对患儿疾病知识的掌握,面对突发惊厥情况的应对能力,从而有效降低患儿危险情况。通过药物降温、物理降温等护理措施的应用,可以降低患儿温度,帮助患儿恢复正常的体温,使患儿及早摆脱疾病,恢复患儿的身体健康,及早康复出院。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退热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他人研究相符[3]。可见,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实施全面护理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