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473012)马文伟
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一种诊断方式则为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在鉴别和诊断肺部病变中得到广泛应用[1]。此方式可得到病理结果,可为医生制定治疗计划提供依据。但因此技术属于有创操作,若操作过程中稍有不慎则可能会出现严重后果,气胸、出血则为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所以,临床应用也有一定顾虑。本研究中纳入80例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患者分析引发并发症相关因素。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纳入80例患者,接受影像学检查表明肺部发生占位性病变,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65.5±1.2)岁,病灶直径为1~11cm,平均为(6.5±0.5)cm。患者各条件均满足此研究标准。
附表1 单因素分析并发症发生因素[n,(%)]
附表2 Logistic分析与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
附表3 Logistic分析与气胸发生的相关因素
1.2 方法 分析其病历资料,记录其肿块周围炎、肺部慢性疾病、病灶深度、穿刺时间、切割组织块、穿刺胸膜次数、病灶大小、年龄、性别等,观察其穿刺针道有无出血、咳血症状,给予CT扫描确认其肺内有无出血、有无气胸。
1.3 统计学方法 有无气胸和出血症状用单因素卡方进行分析,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卡方分析结果P<0.05因素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得出与气胸、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1 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引发出血症状的因素包含病灶大小、穿刺时间、病灶深度、肿块周围炎症,且P<0.05;分析影响气胸症状的因素包含穿刺次数、穿刺时间、病灶深度、慢性肺部疾病,且P<0.05。详见附表1。
2.2 Logistic分析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性别、年龄、胸膜穿刺次数、切割组织块、穿刺时间、病灶深度、病灶大小、病灶周围炎症、慢性肺部疾病等因素后得知,病灶周围炎症、病灶深度、病灶大小为影响出血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且P<0.05(见附表2);而穿刺时间、肺部合并慢性疾病、胸膜穿刺次数为影响气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P<0.05(见附表3)。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在肺部病理检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用CT进行引导,不仅可准确定位,且诊断阳性率高。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医护人员给予了肯定,但所引发的并发症也对临床应用有一定的限制[2]。本研究中所纳入的80例患者,经卡方分析后,出血与病灶周围炎症、穿刺时间、病灶深度、病灶大小存在关系,认为引发出血的原因可能为损伤到肺部而造成,穿刺时损伤肺部指穿刺针从胸膜进入到病灶,路径短,发生咯血、出血的可能性则越小,这可能和进针线路损伤血管多少存在关系。病灶大小和出血之间关系,病灶越小,定位难度较大,操作过程中则可能会反复调整穿刺针,加大损伤可能性。气胸也为肺穿刺活检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笔者认为发生气胸的主要原因为穿刺时损伤到胸膜、肺,损伤越严重,则气胸症状也就更明显。分析认为穿刺针会损伤到胸膜,特别是反复穿刺时,或加大对胸膜的损伤程度。此外,人体呼吸运动时壁层和脏层胸膜之间会出现滑动,穿刺针越靠近胸膜端而受胸壁肌层的影响则相对固定,人体呼吸时,则穿刺针会切割到脏层胸膜,且患者术中咳嗽更为明显[3]。
综上所述,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发生并发症与慢性肺部疾病、病灶附近炎症、病灶深度、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病灶大小等存在关系,临床需加强对此方面的重视度,谨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