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肝病,发展至后期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代谢紊乱,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1-2]。在肝硬化患者常规护理中,护理人员对其自我疾病感知容易忽视,过度重视治疗、指导干预,使得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降低其生活质量[3-4]。本研究将心理护理用于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中,旨在观察其对患者自我疾病感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报道见下:
资料收集时间在2016年3月—2017年6月,对象为我院收治的88例肝硬化患者,将其按病情程度分为A组(n=44)及B组(n=44)。男57例,女31例,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56.37±7.53)岁,受教育程度:小学11例,中学29例,大专34例,大专以上14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B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协助检查、健康宣教、病情监测、用药指导等基础护理。A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心理护理,具体内容见下:
心理评估:入院后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姓名、年龄、病情、家庭情况等信息,协助进行相关检查。对患者进行心理状况评估,分析其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根据个体因素制定相关的心理干预方针与具体内容。
心理干预措施:向家属详细了解患者情况,获取家属支持、配合,制定健康行为模式,开展课堂向患者讲述疾病相关知识,使其对疾病有基础认识。发放宣传册,内容包括疾病知识、治疗方法、并发症及日常自我护理方法,提升患者自我护理意识。严密观察掌握患者心理变化,出现异常及时进行心理疏通,耐心解答患者疑惑,尽量满足患者合理心理及生理需求,有效消除其负面情绪,调动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提升治疗依从性。可指导患者多听轻音乐、观看喜剧影片发泄不良情绪,指导进行腹式呼吸、冥想放松等方法,放松全身,学会调节自身情绪。告知患者良好的情绪对治疗疾病的帮助,嘱患者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升其治疗信心。嘱患者家属、朋友、同事等多探望,与患者沟通、交流,讲述生活中有趣事物,使患者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支持。
观察患者自我疾病感知情况及生活质量。采用IPQ-R疾病感知问卷表[5]对患者自我疾病感知情况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明感知程度越好。采用SE-36量表[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研究分析软件用SPSS11.0,计量资料用(±s)表示,配对t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1可知,A组自我疾病感知情况相比B组明显更好(P<0.05)。
表1 分析两组自我疾病感知情况(±s)
表1 分析两组自我疾病感知情况(±s)
A组(44) 6.7±0.5 5.1±0.4 5.6±0.5 4.9±0.3 B组(44) 4.5±0.4 2.4±0.2 3.1±0.4 2.7±0.2 t值 22.791 40.048 25.899 40.474 P值 0.000 0.000 0.000 0.000
A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总分为(93.13±8.35)分,B组为(72.76±6.73)分,A组生活质量评分相比B组明显更高(t=12.599,P<0.05)。
肝硬化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临床常见肝病,是受多种病因长时间或反复作用形成的一种弥漫性肝损害[7-9]。肝硬化在我国具有较高发病率,病程较长,对患者生理造成严重损害的同时增加其心理、经济、家庭等多方面负担。加上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或错误,容易出现一系列不良情绪,对治疗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对肝硬化患者及时实施心理干预、加强疾病知识宣教对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升疾病认知及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患者对疾病感知错误,会对其面对疾病或健康问题时应对措施造成直接影响,进而影响预后[10]。肝硬化患者对疾病感知错误主要体现为疾病病因认知错误、难以克服与疾病相关的心理障碍、自我护理意识不强。若患者对自身病情未能正确认识,容易产生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对治疗失去信心,治疗依从性较差,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11-13]。过往传统护理过于重视患者生理方面的护理,忽略患者心理、社会支持方面的护理。正确评估患者心理状况,及时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讲述相关疾病知识、治疗方案、注意事项等,鼓励、安慰患者,纠正其不良心态,与其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确保患者保持稳定、良好的情绪,对提升疗效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用于肝硬化患者中效果理想,可改善其自我疾病感知程度,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