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平 黄蓉
颅内动脉瘤指的是颅内局部血管发生异常改变从而引起的动脉管壁上的异常突起,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1-3]。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传统方法是实施开颅夹闭动脉瘤手术,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传统开颅夹闭动脉瘤手术并不适用于较深位置或重要血管上的动脉瘤。随着手术技术与医疗科技的发展,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有了更进一步提高,目前较为常用的两种治疗方法为血管内介入疗法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4-5],本研究将对比这两种方法在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选入我院2016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120例动脉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均分为介入组与手术组。介入组中,男/女=27/33,年龄38~65岁,其均值(51.5±5.63)岁;其中Willis环前循环动脉瘤18例,颈内动脉动脉瘤16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4例,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12例;病程5~10 d,平均(7.56±0.56)d;Hunt分级:I级21例,II级19例,III级15例,IV级5例。手术组中,男/女=28/32,年龄37~64岁,其均值(50.6±4.95)岁;其中Willis环前循环动脉瘤19例,颈内动脉动脉瘤15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2例,脉络膜前动脉动脉瘤14例;病程7~12 d,平均(7.38±0.60)d;Hunt分级:I级22例,II级18例,III级14例,IV级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介入组应用血管内介入疗法,术前全身麻醉及气管插管。将6F型微导管插入颅内动脉瘤血管中,应用弹簧圈对动脉瘤血管进行栓塞与楼体内缠绕,填充效果满意后行水解脱离,留置导管鞘,术毕。术后抗凝治疗2~3天,静滴尼莫英地平,20 mg/d,连续1~2周。
(2)手术组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全麻后静脉插入导管,从额颞部开颅,充分暴露出载瘤动脉全貌,手术在显微镜下操作,采用动脉瘤夹对瘤颈部位进行夹闭操作。术后给予患者静脉滴注甘露醇类药物以降低颅内压。
(1)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疗效,分为恢复良好、轻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死亡5级。(2)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手术组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介入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介入组并发症发生率3.33%(2/60),明显低于手术组20.00%(12/60),P<0.05。见表2。
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目前较为推崇的治疗方式为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6-7]。血管内介入疗法属于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的优点,术后恢复期较短[8-9]。外科手术治疗,若术中动脉瘤爆裂,可及时清除血肿,术后复发率相对较低,手术费用相对较低,缺点是创伤较大,治疗痛苦较大,其次手术方式会对脑组织造成一定的影响,术后恢复期较长[10]。这两种治疗方式虽然对治疗颅内动脉瘤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操作上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就是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若发生夹闭不完全或栓塞不充分就会导致动脉瘤瘤颈或瘤体不完全清除,而瘤体的残余部分受到血流的冲击,会有继续出血或出血增大的风险[11]。临床上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于位置较深或牵连结构较复杂的动脉瘤,仅采取一种治疗方法不能取得理想效果,例如瘤颈瘤体之比大于0.5的宽颈动脉瘤,单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栓塞材料易脱落,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又存在一定的手术危险,且手术难度较高。综合考虑,对某些复杂的颅内动脉瘤,可联合应用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疗效更理想[12-13]。本文结果显示,介入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手术组,手术组恢复良好率明显优势于介入组,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各有优异。
综上所述,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颅内动脉瘤在康复指标与安全性上更具优势,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治疗临床疗效更佳,两种治疗方法各有优异,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再行选择。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