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北京勘察设计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8-10-20 07:07
中国勘察设计 2018年9期
关键词:北京市北京设计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产业政策不够清晰

多头管理造成北京勘察设计产业政策不明晰,发展受到阻碍。例如,北京“设计之都”由北京市科委牵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由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又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发改委负责,而北京市勘察设计产业的行业管理是由北京市规划国土委下属的北京市勘察设计和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公室负责。

图1 北京勘察设计产业2007~2016年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发展图

市场变化应对迟缓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房地产宏观调控加强,PPP工程建设方式改革、供给侧结构改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勘察设计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住建部等部门开始推动勘察设计行业资质改革,力推EPC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建筑师负责制,面对政策与市场的变革,北京市勘察设计产业应对却显迟缓。例如,住建部力推EPC工程总承包,但由于北京市设计招投标由北京市勘察设计和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公室负责,施工招投标由北京市住建委负责,EPC工程总承包要求设计施工一起招投标,因为管理问题,北京EPC工程总承包迟迟开展不起来。

行业营收逐年下滑

根据北京市勘察设计和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公室《2016年度北京市勘察设计行业统计年报分析报告》,北京市勘察设计产业自2015年以来,营业收入逐年下滑。目前,2017年相关统计数据尚未发布,但形势不容乐观(图1)。

营业收入下滑,无疑是市场、政府、企业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产业集聚缺乏引导

北京设计产业空间集聚区是由于历史原因自发形成的。在空间分布上基本可分为四大区域:住建部周边的车公庄大街区域、清华大学周边区域、北京市规委周边区域和朝阳区CBD区域。上述区域的形成,由于缺乏政府引导、规划先行,显得松散自由,设计产业集聚所引发的品牌效应和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

人才培养尚有缺口

北京拥有130多名勘察设计大师,27万勘察设计从业人员,数万名勘察设计类高校学生,但缺少行业领军人物和世界级大师,行业特色鲜明、体系完备、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勘察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和基金也不到位。大学是设计创意人才的生产部门,企业是设计创意人才的使用部门。建议建立体系完整的人才培养及引进评估计划,为北京勘察设计人才发展作好储备。

措施建议

整合各方资源,做大做强北京市勘察设计产业

首先,应明确产业政策做好顶层设计。2018年6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该《意见》对北京市勘察设计产业着墨不多,显示出对北京市勘察设计产业了解不够、重视不足。这也是如前所述的多头管理造成的后果。建议由北京市勘察设计和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公室牵头,成立专职部门——北京市勘察设计产业促进发展委员会,整合规划、宣传、科技、文化、发展改革和教育等部门,负责制定北京市勘察设计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战略,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到设计产业中,并就产业出现的问题予以调研、指导、协调、解决。

顶层设计非常重要,上海市经信委组织编制的《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做大建筑设计”,把“建筑设计”提高到非常高的地位,是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较于GPR、TDR数据,土样数据的变化范围更大,一方面是由于5 cm的采样深度较浅所致,在本实验中同时还采集了20 cm深度(17~23 cm范围)的土样,考虑到GPR是在一定深度范围的表层土体平均土壤水分,而不是某一深度附近的土壤水分,因此,对5 cm和20 cm深度的土样数据求平均,近似看作是0~20 cm深度的平均土样,并分别对GPR数据和5、20、0~20 cm深度的土样数据作对比,如图4。

其次,整合体制内外勘察设计机构,聚合各方力量。众所周知,有一大批没有设计资质的设计机构活跃在北京市勘察设计产业,运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繁荣着北京建筑创作,但是目前对这些机构的管理不足。笔者曾在住建部几次资质改革讨论会上提议,中国可借鉴日本建筑设计行业对安滕忠雄的做法,把“马岩松们”妥善整合在一起,既为“马岩松们”创造品牌,又为“北京设计”力量增加包容的内涵。

最后,加强资金、税金等方面的政策扶持,确保经费的投入强度。目前,中国经济和行业结构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政府确保稳定的、超前的和高强度的研发经费和科技经费投入对北京勘察设计产业的发展非常必要。北京在勘察设计产业方面的研发投入差距较大,在“首都设计产业提升计划”中,对每家企业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投入本身就不高,而此计划涵盖的勘察设计产业内企业也仅两三家。在此情况下,建议成立“北京勘察设计产业发展基金”,由北京市政府与“北京勘察设计产业促进发展委员会”发起,募集社会资金,投入到勘察设计产业中,彻底改变北京没有A股上市勘察设计企业的局面,逐步把产业做大做强。同时,注重资金的优化配置,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抓住发展机遇,激发企业创新动力

第一,在政府层面,应尽快完善产业市场机制,创新行业监管方式。如前所述,在北京市政府指导下,成立“北京勘察设计产业促进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要推进产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企业管理变革,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统一开放的勘察设计市场的建立。积极利用工程建设勘察设计的先导优势,发挥设计龙头作用,加快推行EPC工程总承包和培育全过程工程咨询的业务模式。需要加快完善EPC工程总承包相关的招投标、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制度规定。培育一批EPC工程总承包骨干企业,提高EPC工程总承包的供给质量和能力。同时,拓展覆盖可行性研究、项目策划、项目管理等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支持与服务,提高工程项目建设水平。鼓励企业采取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

推进自主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充分发挥工程设计集成创新、转化科技成果为生产力的功能优势,完善“产学研设”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创建技术研发中心,与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创新企业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装配式建筑、城市设计相关的创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推动新技术应用,践行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生态文明等绿色发展理念,广泛应用协同设计、三维设计、动态模拟技术,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勘察设计手段创新,深度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和数字化工厂(DF)在工程建设运营全过程中的应用,实现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提高工程建设综合效益。

第二,整合创新载体,强化产业自身的凝聚力。应当学习北京五大产业联盟(首都剧院联盟、首都博物馆联盟、首都出版发行联盟、首都影院联盟、首都景视产业联盟)的成功经验,成立“首都勘察设计产业联盟”,凝聚北京约2000家勘察设计企业(有资质和无资质企业)的力量,充分发挥各类专业人才队伍的积极作用,搭建政府与民间组织协作机制,创新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产业有序竞争,健康发展。

通过成立“首都勘察设计产业联盟”,可以进一步发挥联盟职能,加强产业宣传工作,提升勘察设计产业整体形象,推动业内单位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第三,从企业层面,应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积极推动创新发展。市场的发展倒逼企业从粗放式运作走向集约化运作、精细化管理。不同规模的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企业运作与管理,加大资源投入,提升企业的市场化水平创新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在管理创新方面,要着力实施战略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品牌管理、知识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与提升。

同时,企业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企业发展人才优势,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构建基于核心技术和服务能力的竞争优势。目前,勘察设计产业新技术不断涌现,BIM、装配式建筑、绿色节能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领域都需要企业掌握和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更好地拓展市场。

强化产业集聚,打造北京国际建筑设计之都

北京现有勘察设计产业集聚区均为自发演变形成,缺乏规划和引导,没有形成品牌。建议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的方针,合理布局产业空间;发挥首都优势,做好服务保障,引进世界建筑设计人才、专业组织、产业联盟落户北京;规划建设以大型工程勘察设计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以工程勘察设计产业链延伸相关的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区;将北京市勘察设计行业打造成引领全国行业发展的总部核心和服务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设计创新产业。

勘察设计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围绕建设充满人文关怀、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引领区。但笔者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应该把北京打造成国际建筑设计之都。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个城市的魅力,就在于把各个历史阶段的建筑有机地交织起来,因为建筑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综合体现,而建筑师就是这种不断修补与叠加的创造者。所以北京市勘察设计产业是将北京打造成国际建筑设计之都的唯一力量。

加强国际交流,塑造北京的世界级设计大师

第一,塑造建筑专业活动品牌。众所周知,建筑行业的国际知名活动很多,如世界建筑师大会、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典礼。北京设计产业的国际交流明显不够,更缺少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活动。为努力打造北京设计品牌,建议发起北京建筑双年展、北京建筑设计大奖等一系列活动,这是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不能不思考的问题。尝试与国外建筑界的协会、组织,与普利兹克建筑奖及其他相关国际奖项,与国际对等城市、地区的合作,开展双边活动,在继续办好北京建筑论坛的基础上,延续并逐步塑造中国乃至世界的建筑专业活动品牌。

第二,制定包容的人才政策。包容是城市的基本品格,也是城市的活力所在,包容更是北京精神。北京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移民城市和移民所形成的多元文化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建议本着积极引导、主动服务、规范管理的原则,不分体制内外,建立“勘察设计团队数据库”,比照国家“千人计划”,制定设计人才“百人计划”,为勘察设计人才落户北京创造条件,从机制上、体制上营造有利于引进海内外人才的包容环境。

第三,打造世界级设计大师。北京设计人才众多,但是尚缺少世界级设计大师,如上所述,我们必须建立包容的文化体制和人才政策,才能使人才脱颖而出。纵观普利兹克建筑奖30多位获奖者的经历和文化背景可以发现,他们均成长于开放包容的城市和创新发展的国家。

总之,在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北京勘察设计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战胜挑战,北京勘察设计产业必将迎来光明的未来!

猜你喜欢
北京市北京设计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