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杉 鞠成国 刘欣 王琳
中图分类号 R28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18)03-0429-04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18.03.33
摘 要 目的:总结青皮的炮制历史沿革,为青皮的炮制方法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查阅与中药炮制有关的古今书籍,对其中与青皮有关的炮制方法进行整理归纳。结果与结论:青皮古代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不加辅料炮制和加辅料炮制等方法。其中不加辅料炮制包括炒、烧、焙、蒸、炙、炮等6种;加辅料炮制又分为单一辅料炮制和多种辅料炮制,而辅料又可分为面、蜜、酒、麸、醋、盐、斑蝥、水蛭、马尿、巴豆等。现代常用的炮制方法有青皮(净制)、醋青皮、麸炒青皮、制炭、烤制5种,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清炒、醋炒或麸炒3种上,建议增加对其他炮制品的研究,丰富临方炮制品种。
关键词 青皮;炮制;历史沿革
青皮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5-6月收集自落的幼果,晒干,习称“个青皮”;7-8月采收未成熟的果实,在果皮上纵剖成四瓣至基部,除尽瓤瓣,晒干,习称“四花青皮[1]。青皮味苦、辛,性温,无毒,归肝、胆、胃经,具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之效,临床用于胸胁胀痛、疝气、乳核、乳痈、食积腹痛等症[2]。现有资料表明,古代文献对青皮炮制记载始于唐代。在查阅书籍时,由于《中药炮制品古今演变评述》[3]一书对青皮的炮制描述较为详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便以此书作为线索进行论述。笔者在系统查阅青皮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对青皮炮制历史沿革进行综述,为今后青皮炮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1 青皮古代炮制方法(1840年之前)
古代有很多方法对青皮进行炮制,其中以醋制青皮为主。经查阅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1 净制
指去除杂质和非药用部位以及分离药用部位的操作过程[4]。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提出“去白”[5]。宋《博济方》提出“汤去瓤”[6]。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提出“磨去瓤”[7]。即将药材没有药用价值的部分除去。
1.2 切制
指经净制过的中药材软化,并制成一定规格的片、丝、块、段的过程[4]。 宋《博济方》提出“细切”[6]。宋《圣济总录》也提出过此法。宋《全生指迷方》云:“白马尿浸三日,令软透,切,三十个”[8]。明《普济方》有同样记载。宋《传信适用方》云:“一斤汤浸三日,换水候苦味去尽,然后去瓤切作指面大方片子”[9]。明《奇效良方》沿用此法。宋《类编朱氏集验医方》提出“剉大块”[10]。元《卫生宝鉴》提出“捣细用”[11]。明《本草品汇精要》提出“去瓤,剉碎用”[12]。明《本草原始》提出“以汤浸去瓤切片”[13]。切制有利于炮制,将药材的有效成分煎出。
1.3 不加辅料炮制
即清炒法。
1.3.1 炒
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首先提出“去白炒”[5]。之后,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女科百问》《圣济总录》《普济本事方》《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扁鹊心书》,元《瑞竹堂经验方》《丹溪心法》《卫生宝鉴》,明《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奇效良方》《仁术便览》《普济方》《婴童百问》《证治准绳》《寿世保元》,清《医宗说约》《医宗金鉴》《本草从新》《成方切用》《本草述钩元》仍沿用此法。此外,还有的提出了不同的具体要求,如宋《苏沈良方》首先提出“炒黄”[14]。以后,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圣济总录》也提出此法,明《普济方》云:“炒令黄”[15];清《串雅内编》记述颇为详细:“炒至黄色烟尽为度,置土上碗复之,少时取出,研末”[16];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提出“炒香”[17];明《奇效良方》《普济方》有相同记载。宋《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则提出了“略炒”和“慢火炒令变紫黑色”之法[10]。明《普济方》也提出“略炒”[15]。
1.3.2 烧
宋《传信适用方》首先提出“烧灰”[9]。以后,明《普济方》也有类似记载。
1.3.3 焙
宋《太平圣惠方》首先提出此法。以后,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圣济总录》,明《普济方》《仁术便览》《证治准绳》也记录过此法。
1.3.4 蒸
指将净制或切制过的中药,不加辅料或加辅料拌润,置适宜容器内,用水蒸气加热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4]。文献[18]中云:“蒸透晒干再蒸”。
1.3.5 炙
指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加入定量的液体辅料润炒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4]。文献[18]中云:“瓦上炙存性为末”。
1.3.6 炮
指裹物燒,将青皮放置热火灰中烧,炮生为熟。明《普济方》首先提出“炮”[15]。此后,明《奇效良方》记录过此法。
1.4 加辅料炮制
加辅料炮制能够使有的药物与辅料相互促进而增效,或者缓和药性,或者使药物性能发生改变而提高临床疗效。
1.4.1 单一辅料炮制
(1)以面为辅料。宋《博济方》曰:“面炒”[6]。此后,明《医宗必读》有相同记载。
(2)以蜜为辅料。指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加入定量炼蜜润炒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4]。文献[18]中提出“蜜水炒”。
(3)以酒为辅料。指将净制或切制过的饮片,加入定量黄酒润炒至规定程度的操作过程[4]。文献[18]中提出“酒炒”。
(4)以麸为辅料。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曰: “麸炒入药用”[7]首先提出此法。以后,宋《圣济总录》,明《奇效良方》《普济方》《鲁府禁方》《医宗必读》《寿世保元》,清《医方集解》《医宗金鉴》均记载了以麸为辅料的炮制方法。
(5)以盐为辅料。宋《圣济总录》首先提出“盐炒”[19]。明《医学纲目》则进一步指出:“四两,分作四分,一分用汤浸一宿去瓤,余三分用盐二两拌匀,良久,铫内微炒焦为末”[20]。
(6)以醋为辅料。炮制用醋,以米醋为佳,且陈久者良。①醋熬: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首先提出“米醋熬”[17]。此后,元《卫生宝鉴》也提出此法。②醋洗:明《景岳全书》云:“米醋洗”[21]。③醋炒(或醋拌炒):明《本草蒙筌》首先提出“润醋炒干”[22]。以后,主张“醋炒”者颇多,明《证治准绳》《普济方》《万病回春》《济阴纲目》《医宗必读》《医学纲目》《仁术便览》《本草集要》《寿世保元》,清《握灵本草》《医家四要》《医宗说约》《类证治裁》《医醇賸义》《成方切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医宗金鉴》《幼幼集成》《本草从新》《本草求真》《本经逢原》《本草辑要》《温病条辨》《笔花医镜》。清《本草便读》曰:“炒煎用醋水为良”[23]。有的主张“醋拌瓦炒”,此法由明《本草纲目》首先提出,明《本草原始》《炮炙大法》、清《本草汇》《食物本草会纂》《本草述》也沿用此法。此外,有些书中阐述了此法的功效。例如文献[18]中云:“疏肝气积滞用醋炒燥”。清《本草述钩元》云:“消积定痛醋炒”“炒黑则入血分”[24]。清《得配本草》云:“醋炒黑用,能入血分”[25]。文献[18]中云:“醋拌炒黑入血”。清《本草便读》云:“用醋炒者缓之、敛之,制其彪悍之性,引以入肝也”[23]。
(7)以斑蝥为辅料。明《奇效良方》首先提出“去白,二两,一两生用,一两切碎,以斑蝥五十个,去头翅足,同炒黄色,去斑蝥不用”[26]。此后,明《证治准绳》也有相同记载。
(8)以水蛭为辅料。明《奇效良方》首先提出“同水蛭等分同炒赤,去水蛭”[26]。以后,明《证治准绳》《医门法律》记载过此法。
(9)以马尿为辅料。宋《全生指迷方》首先提出“白马尿浸三日,令软透”[8]。以后,明《普济方》沿用此法。
(10)以巴豆为辅料。宋《圣济总录》首先提出 “剉用巴豆半两,打破炒黄,去巴豆不用”[19]。以后,宋《类编朱氏集验医方》云:“二两,去瓤,剉碎,以巴豆三、四粒,去皮膜,线穿定于青皮内,炒巴豆黑,去巴豆”[10]。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云:“去瓤,称一分,切碎,去皮,入巴豆十粒,炒令焦,去巴豆,只用青皮”, “以巴豆七个去皮炒,去巴豆”[27]。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 “青皮同巴豆浆水浸一宿,次日漉出,同炒,青皮焦,去巴豆”[17]。宋《全生指迷方》云: “巴豆去皮,十五个,与青皮同炒干,去巴豆不用”[8]。元《活幼心书》云:“巴豆九粒去壳膜心,微炒”[28]。明《普濟方》论同《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全生指迷方》。明《婴童百问》云:“同巴豆十粒炒,去巴豆”[29]。明《医学纲目》云:“半两巴豆三十粒,去膜,同青皮炒,去巴豆不用”[20]。
1.4.2 多种辅料炮制
(1)以麸、醋为辅料炮制。宋《圣济总录》云:“二两麸炒黄捣罗为末,醋一盏半于银石器内,文武火熬成膏”[19]。
(2)以盐、甘草、茴香、蜜为辅料。清《本草述》云:“法制青皮:用青皮一斤,浸去苦味,去瓤,炼净白盐花五两,炙甘草六两,舶茴香四两,甜水一斗煮之,常搅勿令著底,候水尽慢火焙干,勿令焦,去甘草、茴香只取青皮蜜收用”[30]。清《本草述钩元》有相同记载。
经笔者整理文献[9-11,13-15,17,19,22,24,26-27,32-45],青皮炮制方法历史沿革见表1。
2 青皮近现代炮制方法(1840年起)
古代青皮的炮制方法有很多,而现代很少沿用古代方法炮制青皮。根据查阅的文献,青皮的现代炮制方法有以下几种。
2.1 青皮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闷润,切丝或厚片,晒干,筛去灰屑[31]。此处由于除杂等步骤属于炮制法中的净制,所以此处“青皮”代表是一种炮制品。
2.2 醋青皮
取净青皮丝或片,用醋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凉。青皮丝或片每100 kg,用米醋15 kg[31]。青皮加10%醋,焖润3 h,200 ℃,炒制8分钟,即为醋炙最佳炮制工艺。
2.3 麸炒青皮
取麸皮撒入预热的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待冒烟时,投入净青皮丝或片,迅速拌炒至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晾凉,青皮丝或片每100 kg,用麸皮10 kg[31]。
2.4 制炭
取青皮片,置热锅内,不断翻动,用武火炒至表面黑褐色,用醋喷洒均匀,灭净火星,取出,晾凉,入库即得。每青皮100 kg,用醋15 kg[2]。
2.5 烤制
将醋与青皮拌匀,做好烤制准备。同时预热烤箱,当预热到140 ℃时,将铺薄层青皮的烤盘放入烤箱,烤制20 min,每青皮100 kg,用醋2 kg[2]。此法为现代新提出的青皮炮制方法。
3 结语
青皮去白和炒这两种炮制方法出现最早,此后陆续出现了多种炮制方法;中医古籍中关于青皮炮制方法的记载大约有22种,本文虽查阅大量古籍,但仍未查阅完整。青皮的蒸、炙和以面、蜜、酒为辅料等炮制方法查阅的内容较不完整,今后应在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现代对青皮炮制方法的研究多集中在清炒、醋炒或麸炒3种上,其他炮制方法较少见。炒青皮治脾胃不和、饮食停滞、腹胁胀痛等症,用于食积滞的小儿和体弱患者;醋青皮泄肝,用于胸胁、疝气疼痛,乳痈初起;麸炒青皮消积而不伤正,所以适用于食饮停滞而又脾胃偏虚的患者。今后还可通过对青皮清炒品、醋制品和麸炒品的研究,扩展到青皮其他品种的研究,增强青皮临床使用的灵活性,丰富临方炮制品种,使青皮的应用更加符合中医辩证施治的特点。
参考文献
[ 1 ] 王艳宏,关枫,杨晓秋.雷公炮制药性解详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55.
[ 2 ] 冉懋雄.现代中药炮制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528.
[ 3 ] 张炳鑫.中药炮制品古今演變评述[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61-364.
[ 4 ] 贾天柱.中药炮制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55、63、160、210、256.
[ 5 ] 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20.
[ 6 ] 王衮.博济方[M].王振国,宋咏梅,点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9.
[ 7 ] 陈承,裴宗元,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鲁兆麟,彭建中,魏富有,点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4.
[ 8 ] 王贶.全生指迷方[M].叶磊,校注.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61.
[ 9 ] 吴彦夔.传信适用方[M].臧守虎,校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21、23、51.
[10] 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M].郭瑞华,孙德立,姜玉玫,等,点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2、82、117、252、269.
[11] 罗天益.卫生宝鉴[M].武文玉,孙洪生,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07、257、295.
[12] 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曹晖,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547.
[13] 李中立.本草原始[M].郑金生,汪惟刚,杨梅香,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39.
[14] 苏轼,沈括.苏沈良方[M].杨俊杰,王振国,点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1.
[15] 朱棣.普济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82、421、555、1914、2375、2782.
[16] 胡永盛.串雅内编[M]. 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6.
[17]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侯如艳,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98、100、222、240.
[18] 王孝涛.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古代部分)[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83-284.
[19] 赵佶.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1、354-355、582、778、873、1095、1141、1641、2124.
[20] 楼英.医学纲目[M].阿静,闵志安,牛久旺,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451、873.
[21] 张景岳.景岳全书[M].李玉清,主校.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700.
[22] 陈嘉谟.本草蒙筌[M].张印生,韩学杰,赵慧玲,校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285.
[23] 张秉成.本草便读[M].张效霞,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162.
[24] 杨时泰.《本草述钩元》释义[M].黄雄,崔晓艳,编著.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73-575.
[25] 严西亭.《得配本草》释义[M].周德生,刘志龙,董小峰,编著.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73.
[26] 董宿.奇效良方[M].方贤,续补.可嘉,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319、352.
[27] 宋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M].吴康健,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5、325、379、388.
[28] 曾世荣.活幼心书[M].田代华,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2.
[29] 鲁伯嗣.婴童百问[M].黄甡,王晓田,点校.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128.
[30] 刘若金.本草述[M].郑怀林,焦振廉,任娟莉,等校注.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463.
[31] 叶定江,张世臣.中药炮制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79.
[32] 许叔微.普济本事方[M].刘景超,李具双,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4、50.
[33]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M].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1973:77、160、163、182-183、201、225、292、337- 338、341-342、404、432、434、487、596、601、616、677、709、711、719、724- 725、735、755.
[34] 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陆拯,郑苏,傅睿,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271.
[35] 萨谦斋.瑞竹堂经验方[M].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文献组,湖州中医院,重订.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0、49.
[36] 朱震亨.丹溪心法[M].彭建中,点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1.
[37] 张洁.仁术便览[M].郭瑞华,王全利,史雪,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267.
[38] 李中梓.医宗必读[M].成莉,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92.
[39] 龚廷贤.万病回春[M].张秀琴,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86.
[40] 武之望.济阴纲目[M].鲁兆麟,肖诗鹰,吴萍,点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7、160、185.
[41] 缪希雍.《炮炙大法》释义[M].张志国,黄开颜,编著.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69.
[42] 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790.
[43] 龚廷贤.寿世保元[M].谷建军,杨健,王晓玮,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6、54、109、244、291.
[44] 王翃.握灵本草[M].叶新苗,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41.
[45] 周德生,郭志华.《本草害利》释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94.
(收稿日期:2017-03-29 修回日期:2017-11-05)
(编辑:余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