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别从抗旱、水土保持、生态三个角度对特定区域抚顺县水资源综合防治规划进行论述。就地域情况提供水资源综合治理的有关数据,详尽地阐述了防治规划内容,客观地分析了综合治理过程,明确地总结出治理结论,进而为其他研究相关内容人员提供方法以及交流与探讨的目的。
【关键词】水资源;抗旱;水土保持;生态
水资源在循环过程中的“能损”以及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使这种重要资源利用率偏低。“能损”指水体动能、势能、营养物质及矿物离子、水生动植物资源等方面的损耗。常见问题如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偏低,治污能力差;雨水资源、中水资源利用不足;配套管理机制差,多龙管水效率低,公众参与欠缺;生态补偿机制不够完善等。本文旨在就本区域水资源情况整合得出合理的管理与规划方式,进而将水资源有效良性利用与调节,达到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状态。
1、抚顺县综合抗旱防治
本县虽不是旱灾严重县,但仍有部分地区与干旱年份时水资源供应不足、灌溉困难,直接影响生产生活,因此结合地理特点,综合抗旱防治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及设施建设,一村一眼抗旱高标准饮用水源井工程建设。
抚顺县2012年~2016年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规划分为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小型微型水利工程三部分。地表水源工程部分新建(备用)水库2处,供水规模2500万m3,已建水库作为备用水源的配套输水设施长度99km,新增供水规模980万m3,引、提水工程83处,供水规模369万m3。地下水源工程部分新建浅层地下水95处,供水规模417万m3,已建浅层地下水95处,供水规模411万m3,新建一村一眼保命井95处,供水规模428万m3,已建一村一眼保命井95处,供水规模411万m3。小型和微型水利工程95处,供水规模433万m3。全县供水规模合计5949万m3。
2、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与水土保持治理规划
2.1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本县对于流域因地制宜地综合治理方法采用以下几种:1植被复育工程;2沟渠工程;3小河道生态工程。通过植被复育工程使流域区砍伐林带恢复确保水保林的面积;保育已有的树木(3年以下);增植经济林面积保证经济砍伐需要与环保应用要求。总投资3108.67万元。
通过治理有效改善流域自然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补充地下水资源。河道流域附近禁止非法砍伐、挖沙、倾倒废物等一系列危害本县流域生态环境的行為。检测流域水体水质,观察流域生态结构变化统计各流域段水生生物数量,分时段监测水土保持情况观察水保林和经济林成活状况和砍伐盗伐情况等。
2.2易灾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
抚顺县易灾地区总面积44261.4公顷,水土流失面积5640公顷,详情见图3流域区水土流失现状表。抚顺县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坡耕地治理区、水源区生态建设区、生态修复治理区,抚顺县水土流失矿区数量为23座,其中粘土类4座,金属矿类19座,水土流失面积211.25公顷,年排弃总量19597.856万m3,年水土流失量4.37万t ,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矿区数量为23个。
对于易灾地区采取的措施是通过修建谷坊、蓄水池、截排水沟等措施改善水土流失。造成本地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植被。由于我国大部分的天然植被已经遭受破坏,本县也不例外,经济用林使土地裸露面积加大,增加土壤侵蚀程度,使水土流失。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人口的增加与城市的发展,掠夺性的开发及人为破坏两方面。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加大了土地的载荷,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基本建设使水土流失程度加大。
3、生态综合管理
3.1水源区生态建设措施
由于水源区水体涉及灌溉、引用、工业使用等方面,因此水源区的生态综合管理尤为重要,水质、水量、水体污染等各项指标都是本县管辖水源区的重要检测对象。除采取实施监测外,归根结底是生态保护、水土流失防治与污染控制。利用生态建设使环境得到自然修复,采用降低污染与水系统自净相结合的办法解决水源本身问题。总投资449.21万元.
3.2生态修复规划
本县采用封禁治理措施与辅助行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对生态进行修复。封禁治理措施包括灌木林地扩充已有林地的保护,建立围栏封禁区域使人员与牲畜隔离在围栏之外,保护生态植被,恢复生态元气。辅助性措施包括宣传教育与解决资源问题。以前本县乡村地区对于生态保护了解少,宣传乏,通过宣传牌与警示牌告知群众起到宣传与普及作用。此外本地畜牧业以小型规模居多,散放势必破坏植被影响水土保持,因此建立牛羊舍集中管理可改善此情况,同时修建沼气池将废料、牛羊及其他家畜粪便集中处理既减少环境污染产生沼气有解决染料遇供暖问题,从而减少木材砍伐,保护林地资源。总投资1821.23万元。
3.3河道的生态治理
2011年~2020年农村段河道整治工程治理长度224.97km。规划从11年开始,将持续9年,今年是第6个年头。总体规划中:新建堤防长度30.5km,加固堤防101.44km,疏浚河道长度315.90km,护岸工程长度181.80km,生物措施长度224.97km。除修建堤防与加固堤防外,河道的疏浚与生态护岸等手段也是此治理规划中的项目。生态治河为重点规划手段,同时生态治河能有效解决水土流失、提高河道防洪能力、降低抗旱成本等优越性。
结论:
预防与保护不论是在水资源保护领域还是在安防、环境等其他领域内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治理固然解决问题但防护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做到合理利用土地,并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在土地空间上做到布局合理,因地制宜、因地施用;(2)农业优先,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3)珍惜每一寸土地,不浪费土地,不荒芜土地,不破坏耕地;(4)必须依法使用土地;(5)应用经济手段使用土地;(6)节约用地与新开发土地并重。根据农村经济发展要求,通过土地结构调整,使其适应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在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前提下,使农村各业占地面积比例合理,分布符合水土保持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戬 刘静玲 杨志峰.生态水利与城市水资源科学配置[J].水利水电技术,2005 36 (7):8~10.
[2]杨傲 高鹏.基于实例的水利工程生态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17 35 (1):17~20.
第一作者简介:孙晓东(1986—),男(汉),辽宁人,辽宁省江河流域管理局工程师,农业水土工程 硕士学位,河道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