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军科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信息技术课程能力目标要求: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这些能力目标需要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实现。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构建主义理论上的教学方法,教师精心设计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与信息技术技能。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设计是主线,学生实践是关键。
一、体验信息技术,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开展教学活动,利用学生关注的内容,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任务的设计。如此便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探索、思考。
例如,在教学“编辑加工文字”时,可向学生展示常见的广告、视频等,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视频、图片里有文字?”我们看到的广告、电视电影都是图文并茂的,这是为什么?怎么办到的?如此一来,学生立刻就感受到原来信息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本节内容教学完成后设计的任务可以是以一张海报为主线,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内容写出海报制作的过程,并制作出一张一模一样的海报。这样,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信息技术的强大,以生活场景为任务素材,不仅能够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信息技术,还能学以致用。
二、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全面发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我实现”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任务,收获成功,感受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制作封面幻灯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不同的封面设计。如:有的小组设计《安徒生童话》书本的封面;有的小组设计《挪威的森林》书本封面;有的小组设计期刊封面。每一个小组的设计任务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学生团队之间的相互协作。比如,《安徒生童话》的封面设计涉及书名、图片和出版社等内容,所应用到的信息技术有自选图形、艺术字、图片插入、文本框等。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三、设计合理任务,逐步提高学生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设计要合理,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结合所教的内容进行任务设计,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技术的技能。
例如,设计“对表格进行边框和底纹修饰”的任务,首先要让学生复习巩固创建表格,然后再学习对表格进行调整。“对表格进行边框和底纹修饰”可以是对课程表的底纹修饰。课程表的表格制作简单,也適合作为练习的素材。通过创建表格、调整表格、对表格进行边框和底纹修饰三个任务,层层递进,知识点逐渐深入。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通过合理的任务,学生掌握表格内文字的修饰方法“格式”—“字体”(右键—单元格对齐方式);表格边框和底纹的修饰“格式—边框和底纹”。有了实际的操作,学生对于表格就能轻松驾驭。
总而言之,精心设计任务就是要在设计中仔细推敲每一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出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典型的任务。学生只有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才能逐步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作者单位:山西省新绛县教科局)
(责任编辑 冉 然)